白居易诗文故事二十五则之 十二、七里山塘

发表日期:

白居易是大诗人,又是贤***良吏,诗为民歌,事为民做,其济世为民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他的诗品和人品交相辉映,成为***民族***传统文化长河里闪光的浪花,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诗品寓于诗文里,人品又寓于诗品中,从诗文看诗品,由诗品知人品。挖掘白居易诗文中蕴含着的丰富内容,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白居易,更***地感受白居易,更理智地评说白居易,更丰富地认知白居易,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感慨和享受。

白居易诗文里蕴含有大量的故事,这里选取其中很小一部分以飨各位。

苏州对白居易来说并不陌生,他十四五岁时就到过苏州。时隔四十年后,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又一次来到这里,身份变成了刺史。刚好端午节这天,白居易到达苏州,苏州百姓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在街头摆满水盆和铜镜,意喻白居易***清如水,心明似镜。白居易受到这样高规格的礼遇,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当时的苏州是唐朝的大郡,甲郡摽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白居易“自顾才能少,工作特别卖力,忙得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

以往提到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的政绩,认为他在阊门与虎丘之间开河筑堤,从此有了这条延绵七里的山塘街河。但随着对史料的不断探索,发现并非如此。

白居易是宝历元年(825)五月到任苏州的,宝历二年(826)二月末,白居易落马伤足,休假一个月,五月末又因眼病,请了百日长假,`九月初,假满。按唐制,***员请假满百日者,假满后不管任期到与不到,一律按任满处理。这样,白居易的苏州刺史任在到任十六个月后就结束了。十六个月中间,养足伤一个月,养眼病三个月,满打满算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十二个月。时间如此之短,而在阊门与虎丘之间开河筑堤又是一项大工程,无论如何白居易是无法完成这项工程的。

那么,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的政绩是什么?白居易只是筑了部分堤段,更没有开河,

何以为证?这在他的《武丘寺路》一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诗里说: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并自注:去年重开寺路,种桃李菱荷二千余株。

又在《吴中好风景》一诗中说:“改号齐云楼,重开山寺路。”

“重开”二字可知这山寺路或叫山塘(山塘意思是山旁边的堤岸)原先就有的。而白居易到任苏州是在五月,正值梅雨水涨,堤岸太低,被水淹没冲垮,上虎丘只能从田间阡陌绕道而登。有感于此,他才筑堤重开,因为工程不大,在诗中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带过。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就是根据白居易的诗作了记载:唐白居易守郡,尝作虎丘路,免于病涉(病涉:淌水的忧虑),亦可以障流潦(障流潦:挡住水涝灾害)。这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明成化年间王宾撰、茹昂重辑的《虎丘山志》对虎丘山塘条是这么写的:塘旧多积水,少傅白公筑之,民始免病涉之劳,田赖以防雨涝之患,因又名白公堤,以识其惠。可见也是写的堆土筑堤。

但到了明代隆庆五年的《长洲县志》卷十山部却变成了开河:***唐白公居易来苏守是州,始凿渠以通南北而达于运河,由是南行北上无不便之,而习为通川,今之山塘是也。公又缘山麓凿水,四周溪流映带,别成仙岛。后来清代历朝的《苏州府志》以及《虎阜志》《百城烟水》《桐桥倚棹录》、***《吴县志》,直***现在的《苏州市志》都以讹传讹,全部沿***这一说法。要知道开这么长一条河,不是七里了,约有二十里长,是一项较大的水利工程,要动***巨大的经费和人力。但是查遍《旧唐书》《新唐书》两种白居易传以及《苏州府志》的水利卷,都没有提及他开河一事。显然,开河一说是缺乏根据的。

再从白居易诗中的山寺路以及好住湖堤上等地理环境看,我认为当年的“山寺路”或“湖堤”应当就在虎丘附近,即从桐桥***虎丘一段,约四里长。这一段***今仍水面较宽,地势低洼,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多次水漫路面,唐代时想必地势更低,望之如湖,唯长堤一痕而已。

又据明王穉登《重修白公堤碑记》中有圯而修,修而圯昔涉青泥,今履文石等语,可见明代万历年前山塘西段还是土堤,这就印证了白居易没有开挖山塘河,只是修复了山塘西段部分水毁堤段,而山塘东段即山塘桥***白姆桥在明嘉靖前已是街面了。

白居易在苏州的实际工作时间太短了,十二个月的时间能把虎丘附近的虎丘路加高加宽,这就很不错了。

虽然白居易仅仅是重开了寺前路,但由于加高了堤岸,便利了交通,保障了低洼的田地,美化了环境,渐渐地,七里山塘成为苏州的游赏***胜处,他离别苏州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可见百姓当时就很感恩他。

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虎丘望山桥,全长七华里,把苏州城与虎丘山连接起来。而白居易任职苏州之前,这条七里山塘因水毁而中断。白居易所做的工作就是修复虎丘附近的水毁地段,把苏州城与虎丘山重新连接起来。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人称“吴中***山”。远古时代是在海湾中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终于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的小山丘,仅有三十多米高,因此得名海涌山。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葬后三日“白虎蹲其山”,于是得名虎丘山。虎丘山在唐代就是吴中名胜,山塘街的形成更使虎丘山风光无限。白居易在《武丘寺路》中说: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

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山塘街在阊门又与大运河相通,所以自唐代以来就一直是商业贸易的中心。曹雪芹《红楼梦》***回则干脆把山塘街、阊门一带称为“***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

美丽的山塘风光引英雄折腰,像清朝乾隆皇帝就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他御笔书写的“山塘寻胜”御碑亭***今保存完好。

七里山塘是白居易留给苏州百姓的一笔厚重的物质财富。白居易爱苏州,苏州百姓同样也爱白居易。苏州唐少傅白公祠两边墙上那八个大字(见下图)就是苏州百姓对白居易的***褒奖,也是对白居易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