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大诗人,又是贤***良吏,诗为民歌,事为民做,其济世为民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他的诗品和人品交相辉映,成为***民族***传统文化长河里闪光的浪花,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诗品寓于诗文里,人品又寓于诗品中,从诗文看诗品,由诗品知人品。挖掘白居易诗文中蕴含着的丰富内容,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白居易,更***地感受白居易,更理智地评说白居易,更丰富地认知白居易,从而得到不一样的感慨和享受。
白居易诗文里蕴含有大量的故事,这里选取其中很小一部分以飨各位。
白居易67岁时作《忆江南》词三首,其中***首是:
江南忆,***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意思是,忆及江南,***怀念的还是杭州。在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于潮起之日,躺在郡衙的亭子里观潮,什么时候才能故地重游呢?
古神话中有月中桂子落地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意思是,传说灵隐寺中的桂树是月宫中的种子,在中秋之夜,月宫中常有桂子飘落,寺僧也能抬到。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一定很有兴趣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落到地面上,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情景、意境互交相融,引人入胜。
月中桂子落地的传说是这样:在唐玄宗那个时候,有一年的中秋节夜里,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满天下都是晶亮晶亮的。这***,半夜时分,灵隐寺里的烧火和尚德明,起身到厨房去烧粥,听见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觉得很奇怪,望望窗户,月亮明光光的,哪来的雨声呢?于是他就开门出去,抬起头来望望,只见有无数珍珠般的小颗粒儿,从月亮里纷纷洒落下来,掉在寺边的山峰上。他看着看着,等那小颗粒儿落完了,就爬上山峰去寻找。那小颗粒儿都饱饱绽绽如黄豆那么大,五颜六色的,真好看哩。他拾呀拾呀,从半夜拾到天大亮,拾了满满一大兜。***天清早,德明和尚把夜里拾来的那些小颗粒儿拿去给智一老和尚看,问:“这是什么东西?”智一老和尚细细看了一会,说道:“月宫里有一株大桂树,还有个莽汉子叫吴刚,他一年到头砍这株桂树,但总是砍不断。有时使的劲过大了,就会把桂子纷纷震落下来。说不定这就是月宫中落下的桂子呢!”德明和尚听了很高兴,说道:“***,我们把它种起来,让大家见识见识月宫里的桂树,闻闻月宫里的桂花香吧。”于是,他们师徒俩就把那些五颜六色的小颗粒儿种在寺前寺后的山坡上。过了十天,居然发出了嫩芽,一个月后,嫩芽又长成一尺多高的小树苗,抽出了翠绿翠绿的叶儿。
这月宫里的桂树,长得可真快哩!一月长一尺,一年高一丈,到***年的中秋节,就长得又高又大,每株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开满了小花朵儿,有橙黄的,有净白的,有绯红的,五颜六色样样都有。德明和尚就按照桂花的不同颜色,把它叫做金桂、银桂、丹桂……从这时候起,西湖四周就有各种各样的桂花了。
灵隐寺旁边有一座山峰,叫做月桂峰(下图),传说当年桂子从月宫落下就落在这里。
白居易在822到824年间出任杭州刺史,为杭州百姓“唯留一湖水,欲汝度凶年”,因而深得杭州百姓的拥戴;白居易也深爱着杭州和杭州百姓,晚年还期待着“何日更重游?”
是啊,杭州的山山水水,杭州的一草一木,杭州的黎民百姓早已根植在白居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