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清简: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和时任溧水县令的堂叔白季康有一段经典对话。居易问:“何为***?”季康答:“勤者、廉者心有天下百姓者为***。”再问:“***为何?”再答:“为***者,当以天下苍生安享太平为己任。”
贞元十八年春,白居易到许昌看望担任县令的三叔白季轸。《许昌县令新厅壁记》里写到:“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坠。”清简:就是公平判案,刚正为***;核心是以清白做人、约束自己。
初任县蔚:
元和元年五月,35岁的白居易到周***任县蔚,既令差役在北墙开新门,“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 并将堂鼓移***他的卧室窗前。时有李财主和赵乡绅,因讹田产互告。赵乡绅鱼肚内塞满银子,李财主西瓜里装满银子,各自托人送进衙门。次日,白居易当堂“剖鲤切瓜”,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公然贿赂,按律判你俩‘买衙贿***’之罪,各打40大板,收监!行贿之银救济贫苦。”百姓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此后,人们把北开的衙门,称做“双松署”。
量移忠州: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二月,48岁的白居易任忠州刺史,他溯长江而上,上岸看到的是“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畬田涩米不耕锄,旱地荒园少菜蔬。”
白居易在忠州“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清正廉洁,克己为民,体察民情,宁愿降低个人收入也要减赋租轻百姓负担。他因地制宜,亲力亲为带领百姓开山修路,自掏腰包发动百姓栽花种树。经过白居易“劝农桑、均赋租、事宽刑、春风化雨。”忠州不再是“竞春无人来”的烟瘴湿卑地,尽是“梅樱与桃李,次第城上发。红房烂簇火,素艳粉团雪。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美不胜收,令***连忘返。当时忠州风调雨顺,连年五谷丰登,人民丰衣足食,“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百姓建白公祠,遗泽被山川万民长忆贤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诗人,道出了万民心声。
自请杭州:
长庆二年(822年)六月,51岁的白居易自求杭州刺史。诗人喝干友人送别的酒,长歌一曲《马上作》。他是快意的,不想碌碌无为、闲散终老,他积压了多年的热情、理想和抱负,终于有一片土地承载了。
大旱,苗尽旱死,大雨,湖水涨,湖畔之苗尽淹死。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塘县***。”县***多假他辞以惑刺史。白居易不管利不利***、利不利己,而是急百姓之急、念稻粮之利,排除万难,加高湖堤,增加了钱塘湖的蓄水量,解决了面临的难题。百姓把这段湖堤唤作“白公堤”。在治理西湖的同时他特意派人重新挖掘、疏浚六井,引泉水入城,百姓又喝上了甘甜的井水。白居易离开杭州之日,百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为他送行,他只得缓步而行,展现了白居易与杭州父老间的厚谊深情。后人建“白苏二公祠”以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对杭州水利所做的功劳。
留俸后任:
白居易将别人赠送的礼品全部分给百姓。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公罢杭,俸钱多留***库,继守者公***不足,则假而复填,如是者五十余年,及黄巢***郡,文籍多焚,其俸乃亡”。
苏州刺史:
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四日,54岁的白居易在***形势的裹挟下授为苏州刺史。白居易到任这天,一街两行的百姓端着盛满水的脸盆,放一面镜子,希望他像杭州任刺史那样,***清如水,心明似镜。白居易在苏州虽不到一年,却没有让百姓失望,他夜以继日的工作,足迹踏遍了苏州的山山水水。他动员百姓疏水排灌,堆淤泥成堤植杨柳,河里种茭菱,河堤变成了街道,人称山塘街、白公堤。白居易返京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百姓建白公祠,唐代论诗人李杜已还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浓缩了百姓对白居易的一片深情和无尽怀念。
白居易先后任忠州、杭州和苏州刺史,造福一方百姓,核心就是“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