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进谏:
元和四年十月十一日宪宗命宦***吐突承璀领兵征讨叛***。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坚决反对这一任命,他在《论承璀职名状》中说:“如果让宦***充任这一职务,四方镇将将觊觎朝廷,四夷也会耻笑朝中无人,诸道将领必然感到耻辱而不受宦***节制”。可是宪宗根本听不进去。半年时间白居易连上三道奏状,义正辞严地对唐宪宗说:“现在,要么给臣治罪,要么下令罢兵。望陛下将此状读上一二十遍,判明是非,速做决定。”
白居易任左拾遗,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就有五十八首奏状,居拾遗之首。《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牛僧孺等人,因此得罪了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有揭露藩镇罪恶阴谋的,有直指宦***扇乱朝政的,更多的是反映百姓疾苦代言民声的等等。总之,白居易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到了揭露时弊、直言无忌。
文笔犀利:
元和三年冬到次年春,江淮大旱无雨,成灾。白居易上书奏请皇帝:“***出宣徽,厩马减飞龙。”以期获得上天宽恕降雨。好不容易等到老天爷下雨了,赶紧抢种,不料秋天又遭受了早霜之灾。一年间遭受两场灾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生活何等悲惨可想而知。但是***府全然不心疼百姓,他们怕自己的考核目标完不成,影响升迁,不但不上报灾情,反而急急忙忙催收税赋。白居易和李绛曾联名奏请:“伏望圣恩,更与宰臣及有司商量,江淮先旱损州作分数,更量放今年租税。”但诏令颁布时,农民见到的只是一纸空文。
一首《杜陵叟》:“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吃人的社会本质。
《歌舞》反映了中唐时期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权贵阶层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挥霍无度;“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农民交不出赋税要坐牢,甚***不少人死在牢里。诗人表达了对这帮***僚的极度憎恶之情。
《买花》揭露了当时上层***者***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本质。
上谏书之外,他还写下不少讽谕诗,来补察时政,针砭时弊。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的每一层面,集中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的艰难,揭露***的黑暗,矛头直指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由于他直率和大胆,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权贵豪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要者切齿”。
元和五年(810年)四月,宪宗传话给白居易:“他***职低,俸禄薄,但左拾遗任内,又不能超过等级,现在改任什么***,由他自已提出来吧。”白居易不得已上《陈情状》,以“臣母多病,臣家素贫”为名,自请改***。五月五日,授白居易京兆府户曹参***,仍充翰林学士。从此,白居易被驱出近臣之列,剥夺了他直接参与朝政的权力。
得罪于文: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白居易太子左赞善大夫,职责是侍候辅佐太子、陪太子读书,无权过问朝政。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在上朝途中。一身正气的白居易见忠君爱国的武元衡死得那般惨烈,而朝廷对于真凶是谁却缄口不言。事发的当天,白居易就直接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要求朝廷迅速彻查幕后凶手,严惩***凶手,以慰忠臣在天之灵。这当然触犯了朝中与藩镇勾结的***吏,同时也触怒了当时的宰相张弘靖等执政群僚,说他是宫***而不是谏***,是藐视朝廷规矩,他的政敌们趁机抓住这一点对他大加攻击。宪宗本来就对白居易写诗(如宫市、重赋等)批判朝廷的“小弊端”颇有意见,大笔一挥,以“僭越言事”的“罪名”,把白居易逐出了京都长安,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表面原因是他越职奏事,实际上真正的根源在于他平日所作的讽喻诗招致当权者的嫉恨,故借此机会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