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容雅于俗且雅而不俗。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暮江吟》***词简单直白:一道残阳映红江面,“瑟瑟”二字画龙点睛。不但让残阳和江水活起来,而且还铺垫出深秋夜晚的风冷霜寒。
不在于词藻与形式,关键在于是否能创造出意境。《暮江吟》***极简的语言,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深秋黄昏的悲壮景色。
白居易从开始写诗就注重到诗歌的可读性。因为他认识到诗写的再绚丽,没人读得懂,得不到老百姓的广泛流传,那也不能算是好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很少去找***雅士评点,而大多读给牧童村妇听。他们能读得懂,能说写的好,这就是***的成功。事实的确如此,勿论诗体形式和语言包装,凡能广泛流传,能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才是好诗。
白居易这么想也一直这么做。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不要小瞧平民百姓,他们文化虽然不高但不是没有品味。他们比那些***雅士更富生活气息,更能体悟到几句诗词所折射出的真实意境。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诗一直接连地气,取自生活回归生活。从不无中生有,卖弄词藻,无病呻吟。朴素的语言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内心的真实***。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本是白居易年轻时应考的临帖习作。送给当时的***学者顾况览阅,顾况有点看不起这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以白居易的名字泄意讥讽,“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但读完诗句顾况大感震惊,交口称赞,“仅凭这首诗,你也住的下长安城……”
诗歌的***境界就是能与***广大的读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身临其境,深有感悟。白居易做到了,而且还做到无微不***。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意境苍远,直逼现实,深刻表达了***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还有《琵琶行》里的“同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长恨歌》里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这些诗句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与平民百姓产生了共鸣,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可以说,白居易的诗是普通百姓的诗,平凡之中见深邃,大俗之间现大雅。写诗能做到这一点应当是真正的诗歌大成了……
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