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道家文化
首先说说“文化”。平常我们说“谁谁谁有文化”,是说他(她)上过学念过书,涵盖面很窄。广义上的“文化”包括意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性质两部分。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包括***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今天我们谈论道家文化,自然离不开道家。现在还有一些人把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一提到道家文化就往搞宗教***,搞封建迷信那方面扯,因此有必要弄清道家文化与道教的区别:
一、创始人或集大成者不同
道家文化创始人或集大成者是伏羲、***;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张良后人)。
二、出现时间不同
道家文化出现***少距今在5000年前;道教出现距今约***0年。
三、文化属性不同
道家文化属性是自然哲学;道教属性是神学、玄学。
四、对待长生的态度不同
道家文化认为,长生是遵循道的规律的自然结果,不去刻意追求长生;道教刻意追求长生不老。
五、对***的称呼不同
道家文化称呼李耳为***;道教称呼李耳为太上老君。
六、对***身份***不同。
道家文化认定***是圣人;道教认定***是神仙。
七、研究范畴不同
道家文化研究宇宙的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道教研究仙学、玄学。
搞清楚道家文化与道教的区别,则是为了在新时代认清、学习、继承和发扬道家文化,使其服务好当今社会。
“道”到底是指什么呢?道的本意為道路,而***所說的並非此意。其將道引伸***抽象的含意-----道理,或者说是理论、学说。屬於哲學範疇。
***(道德经)***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這章是***哲學體系的大綱,「道」、「名」、「有」、「無」的觀念皆在此章提出。司馬光說:“一般人认为道很深奥,无法***语言表述。而***则不这样认为,***认为道是可以***语言来表述的。”據此,“可道”是指通常所說的道、一般人所說的道,“可名”***是一般人所說的名。***要***述的不是一般人所说的“道”,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名”,而是“常道”、“常名”,即自然長生之道,自然常在之名。
那麼***是如何描述道的呢?在***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着,***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二十五章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他的意思是:道這個事物,是渾沌之中自然生成的,而早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的。他無形無體,沒有聲音,他不勝不滅***立長存,不依***任何東西,絕對且永恆。他永遠在運行,從不倦怠,當然不會停止,他生生不息可以說是萬物的根本。顯然,在***眼中,到儘管無形無象無聲,但卻是一種「物質存在,永恆***的實體」。正因為如此,沒有人確切知道他叫什麼,***將其取名為「道」。
一般说来,道家的“道”可以这样理解:“道”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他无形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谁知道大自然是什么形状?方的?圆的?长的?短的?又是什么颜色?黑的?白的?黄的?蓝的?谁都不知道,谁都没见过,这就是“无形”。但谁也离不开,谁能离开***而单独存在?此外,“道”又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里的一名成员,他要生活,要交往,要***,要联络,而要做到这些,就得“言”与“行”,体现出来的要么是唯物的,要么是唯心的,唯物的就是***说的“道”。
***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先生说:“不读《***》一书,就不知***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赞《***》:“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唐朝自唐玄宗开始,大力推崇道家学说,把***、庄子的著作分别命名为《道德经》和《南华经》。有******者推崇,道教自然就成为唐代的时代风尚并逐渐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也不会例外,自然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他自己就说“不开老庄卷,欲与何人言”,在其一生诗歌创作中,对道家文化或思想的憧憬和向往随处可见。请看白居易《读道德经》,原文如下:
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
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
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
“玄元皇帝”指***,唐朝奉其为始祖。唐高宗追封他名号“太上玄元皇帝”。“乌角先生”是东汉末年的一个道家奇人,通五行八***,传说能御***神,比诸葛亮还厉害几分。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李耳写下了千古经典《道德经》,乌角先生步其后尘将其发扬光大。正是这部经典让我明白了,金银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子孙也不过是托胎借了肉身来到我家,也不是属于我的私有财产。这***上又有什么是真正我和有关的呢,无亲无故,无牵无拉。只有我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所以要好好爱护。不要让外在的风***霜***伤损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神。
这就是典型道家思想了,讲究养生,认为除了身体外,其他都是身外之物,不值一提。这也是道家和佛家的一个重要区别。
再看白居易的另一首诗: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即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
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隐几》)
这首诗取自《庄子·齐物论》中的“隐几而坐”,全篇贯穿了《庄子》的思想,不执著于世俗的生死祸福,对冷暖***不动于心,“坐”忘一切。
道家从根本上肯定了现实人生,形成了珍视生命的“贵生”人生哲学。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明显可见作者对衰老、疾病、***的关注,他极其敏感于自己生命的流逝,“白发”、“病”、“老”、“死”等字眼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例如以“病”为题的诗歌,如“卧病”、“咏病”、“病中”、“疾”等。经统计,白居易诗歌中“病”字出现竟然多达400多处,数量之大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白居易本来身体欠佳,所以他极其关注身体上的细***化。白居易又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生命意识,故而他比其他健康人更痛楚地感受到疾病对于生命的威胁,屡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衰老与疾病,如:
“老辞游冶寻花伴,病别荒狂旧酒徒。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谈笑亦应无?”(《衰病》)
“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老病幽独偶吟所怀》)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自觉二首》)
不管是哀叹感伤还是故作旷达,其深层心理都是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的无奈与恐惧,都充分体现了白居易的“贵生”思想。
另外,白居易不仅“贵生在其一生诗歌创作中,对道家文化或思想的憧憬和向往随处可见。请看白居易《读道德经》,原文如下:
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
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
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
“玄元皇帝”指***,唐朝奉其为始祖。唐高宗追封他名号“太上玄元皇帝”。“乌角先生”是东汉末年的一个道家奇人,通五行八***,传说能御***神,比诸葛亮还厉害几分。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李耳写下了千古经典《道德经》,乌角先生步其后尘将其发扬光大。正是这部经典让我明白了,金银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子孙也不过是托胎借了肉身来到我家,也不是属于我的私有财产。这***上又有什么是真正我和有关的呢,无亲无故,无牵无拉。只有我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所以要好好爱护。不要让外在的风***霜***伤损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神。
这就是典型道家思想了,讲究养生,认为除了身体外,其他都是身外之物,不值一提。这也是道家和佛家的一个重要区别,道家是有我的,身体很重要。佛家是无我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因缘际合产生,如房子一样,也是会破败幻灭的,也是外物。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说佛家是平民思维,道家是***思维。
另外,白居易不仅“贵生”而且“在其一生诗歌创作中,对道家文化或思想的憧憬和向往随处可见。请看白居易《读道德经》,原文如下:
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
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
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
“玄元皇帝”指***,唐朝奉其为始祖。唐高宗追封他名号“太上玄元皇帝”。“乌角先生”是东汉末年的一个道家奇人,通五行八***,传说能御***神,比诸葛亮还厉害几分。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李耳写下了千古经典《道德经》,乌角先生步其后尘将其发扬光大。正是这部经典让我明白了,金银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子孙也不过是托胎借了肉身来到我家,也不是属于我的私有财产。这***上又有什么是真正我和有关的呢,无亲无故,无牵无拉。只有我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所以要好好爱护。不要让外在的风***霜***伤损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神。
这就是典型道家“贵生”思想了,讲究养生,认为除了身体外,其他都是身外之物,不值一提。这也是道家和佛家的一个重要区别,道家是有我的,身体很重要。佛家是无我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因缘际合产生,如房子一样,也是会破败幻灭的,也是外物。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说佛家是平民思维,道家是***思维。
道家的“贵生”思想还体现在对一切生命的尊重。白居易的“贵生”思想也是推己及人,直***世间万物。白居易是一个敏感多情的诗人,他对世上一切美好的***,山川树木、花鸟鱼虫、清风明月、季节迁换都有着比旁人多的爱恋与珍惜之情。
下面我讲两则发生在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的故事。***则故事是——居易赎鸡:
初春的***早晨,初升的太阳把阳光铺在江面上,使得江面一片通红,一艘艘载满货物的船只不时从江面划过,江边浅水的地方生长着茂密的水草,一只只凫雁与鸥鹭上下翻飞,在朝阳中戏嬉,不时地发出啊啊的叫声。江堤上是一个集市,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货物,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叫卖声此起彼伏。人群里一个穿戴打扮普普通通、身材魁梧的人格外引人注意,因为他转来转去,从集市这头转到那头,又从那头转到这头,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时一个中年男子手提一只篮子急匆匆地走来,篮子里装的是***,不时地发出阵阵哀鸣。这些***一只只都被***细绳子捆住了双脚,脚上都有一道伤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夹子夹的,加上长时间没有进食饮水,哀鸣声一声高过一声。这声声哀鸣引起了那位身材高大的人的注意,他马上走了过来与这位手提鸡笼的人攀谈起来。谈话中知道他是靠在江边逮水鸟为生的,生活很不稳定,逮水鸟多了就多卖几个钱,逮不住就一分钱也卖不到。了解到这些,这个人亮明了身份说:“我是白居易,是这里的司马。你把这些***都卖给我,以后就不要再逮水鸟卖了,我给你一点钱,以后就干个小本买卖吧。”说完忙从衣袋里掏出几两碎银子交给了卖鸡人。白居易提着笼子来到江边,打开笼子解开细绳把***放了出去,仔细一数,有十四只。
那位卖鸡的人以后真的做起了小本买卖,逢人就说是司马白大人放了鸡又帮他做起了买卖。就这样白居易赎鸡的故事很快在江州传开了。
***则故事是——放归旅雁:
元和十年(815年)冬天江州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大地披上了银装,江上结了厚冰,大树挂满了冰柱,小树压折了树枝。天空中大大小小的鸟儿飞来飞去觅不到食饿得嗷嗷直叫,有的飞着飞着连冻带饿飞不动就掉在了地上。***惨的要属旅雁,雁是一种侯鸟,每年都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因此人们称它为旅雁。这年旅雁路过九江时,不幸遇到大雪,就只好落在雪地上,边休息边觅食,江边的一些小孩就乘机架网捕捉旅雁。有***白居易冒雪外出办事,路过一个集市正好碰到一个小孩手提一只旅雁叫卖,白居易看到一边挣扎一边哀鸣的旅雁,不禁与自己被贬江州的处境联系了起来,一种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白居易马上对卖旅雁的小孩说:“我要把你手中的旅雁买过来放生,你看要多少钱?”小孩大概还是头一次听说有人买旅雁放生,就点头同意了。白居易急忙付了钱手里提着旅雁向远处很偏僻的江边走去,边走边小声咕哝,好像对旅雁说些什么:“旅雁啊你安全地飞往更南的地方去吧,哪里暖和就往哪里。可你千万不要往西北方向飞,那里正在打仗,飞到那里会有生命危险,士兵要是捉到你,就要吃你肉,还要拔去你的翅翎做箭羽,你可千万记住啊!”白居易口里咕哝着不知不觉来到江边,他选了一处水草茂密的地方放生了旅雁。
白居易不仅“贵生”而且“重人”,“重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处于社会***层的女性命运的关注上。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女性题材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白居易笔下的女性形象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例如失宠的妃子、艰辛的贫女、遭黜的***、失意的伎人,都被他一一描绘,***以揭露女性命运的不公,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陵园妾》对于禁锢宫中的***的悲惨命运的大声疾呼;还有《代卖薪女赠诸***》对底层劳动妇女的苦痛的同情,无不倾注了作者深沉的***,他感叹“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简简吟》)从白诗中看,白居易的女性观与道家的思想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白居易还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时时以通达的态度面对不如意,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陈寅恪的《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指出:“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白居易的知足常乐思想从哪里来的?我觉得简单的说白居易的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就是通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尤其是比下有余得出来的。他总是比下有余所以他自己就满足了。在他67岁那一年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醉吟先生传》,他一连找了五个古人来跟他们比。***个他跟黔娄比,说自己“富于黔娄”。黔娄是谁啊?黔娄是春秋时候一个***的隐士。他品德很高尚,但是家里一贫如洗。黔娄死了以后,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参的到他家里去吊唁,看到黔娄的夫人正在***一条布被子覆盖黔娄的遗体。这个布被太短了,盖住了头,脚露在了外面,往后面拉拉盖住脚,头又露出来,找不出一条好的布被来把他盖住。曾参就在旁边说了,你这样盖不住,你把这个被子斜过来盖就可以了。他的夫人就说,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生就讲究一个正字,你不能斜过来,一定要正着盖。情愿露出脚来,露出头来也要这样盖。黔娄这个人是穷到家了,所以白居易说我比他富,这是***比。
***比,他说“寿于颜渊”。颜渊就是颜回,孔子***喜欢的学生。颜回32岁就去世了,是一个短寿的人。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67岁了,所以说我比颜渊寿长,他才活了32岁,我67岁现在还活着呢。
第三比,他说“饱于伯夷”。伯夷,古代一位高士,周武王伐纣他不赞成,就跑到首阳山隐居在那里,因为不食周粟,***饿死了。白居易跟一个饿死的人比当然我比他吃饱了,所以饱于伯夷。
第四比,他说“乐于荣启期”,我比荣启期这个人更快乐。荣启期又是谁呢?荣启期也是古代春秋时候的一个隐士。他曾经碰到过孔子,见到孔子以后他自称说,我有人生三乐,哪三个快乐呢?***乐,我是个人。是个人有什么快乐的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我没有做牛也没有做马,我是个人,所以我是快乐的,这是一乐。***乐,我是个男人,意思说我不是女人。为什么男人比女人快乐?在封建时代,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权力,地位高,所以他说我是个男人,我不是女人我也快乐。第三乐,寿***九十,我活到九十岁,长寿嘛。荣启期前面两个乐,一乐是个人,二乐是个男人,这有什么快乐?不是很稀松平常嘛!白居易说,我跟荣启期比,我比他更快乐,我的快乐比他更多。
第五比,他说是“健于卫叔宝”,我比卫叔宝这个人更健康。卫叔宝是谁?卫叔宝是晋代一位名士,他是一个身体很不健康的,弱不禁风的一个美男子。卫叔宝的相貌非常美,传说他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有多人围住来看他,他太美了。只是活到27岁人就死了。当时人都说他是被人家看死的,太多的人来看他,把这个美男子活活地看死了。白居易跟卫叔宝比,比他健康。
比来比去,我们看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白居易专门寻找古代那些不幸之人,专门找他们的弱点来比。所以白居易的这种比较我把它归结为就是比下有余。白居易就是通过这种比下有余的方式获取心境的快乐,因而总是满足于眼前这种状况。
白居易的知足,语出《***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白居易的一生,不管仕途通达还是被贬穷困,都能保持“知足保和”之心,少私寡欲。故而他始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仕途失意,也能知足常乐。如: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景下西墙,凉风入东屋。
有琴慵不弄,有书闲不读。尽日方寸中,淡然无所欲。
何须广居处,不***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
况无治道术,坐受***家禄。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
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书怀》)
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故虽穷退日,而无戚戚颜。(《咏怀》)
“委顺”一词白居易诗文中不少出现。例如:“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归田三首》其三)“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松斋自题》“冥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达理二首》其一)
“委顺”一词,出自《庄子·知北游》的“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顺”,就是自然趋势或规律;“委”,就是尽量顺从这个趋势或规律。”“知足”的观念,根植于白居易的心中,成为其“委顺”精神形成的基础。在“穷”“通”之时,都能让其保持清醒的认识,平和的心态,不以外物为羁绊,获得心灵上的自适自足。“委顺”精神作为其处世哲学,是“他迂回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典型地显示出唐代文化思潮中‘三教合一’的倾向。”同时,也是他顺应中唐的时代风气,融合自身性情气质气质与生命体验而产生的关注人生,处理现实矛盾的依据。
《庄子》中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白居易的“委顺”精神正是以此为依据,顺应自然造化,遵循自然发展趋势。他委运顺命,忘怀祸福宠辱,随缘自适,善于化解身心内外的矛盾,超脱于复杂现实,超越个体生命的得失,故而在在***风云变幻之际,牛李党争鱼死网破之时,白居易能做到置身事外并且不受牵连,乐天知命,无往而不适。
对于白居易的“知足”,我们应做***分析。大多情况下白居易就是通过这种比下有余的方式获取心境的快乐,因而总是满足于眼前这种状况。但白居易的“知足”也并不是完全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体现在他始终坚守的济世为民方面,当他完成一项惠民工程时,同样感到“知足”,感到无比快乐。我们更不能忘记白居易在他病逝的前两年,已经到了垂垂暮年、即将走完他的人生之路的当口,他并不满足自己生活“知足”,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老百姓。开凿龙门八节石滩足以印证白居易的心迹。龙门潭的八节石滩、九峭石,自古以来就是险隘之处,经过此地的船筏,往往搁浅、受损,白居易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件事,不顾年迈体衰,拿出自家的家财***在开凿龙门八节滩上,终于使险路变成通津,实现了自己“我身虽殁心长在,闇施慈悲与后人”的心愿。他在《欢喜二偈》诗中直言:“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白居易有“知足”的时候,也有不“知足”的时候。例如作于大和七年(833)的《岁暮》诗:
惨淡岁云暮,穷阴动经旬;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加之一杯酒,煦妪暖如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慙媿?放歌聊自陈!
大和七年(833年)岁末之际,天气冷得出奇,洛阳城笼罩在冰天雪地之中。身为太子宾客的白居易“夹帽”、“重裘”,浑身上下“煦妪暖如春”,但他的内心却很不是滋味。虽然自己温饱无忧,但想到同住在洛阳城的许多人正在饥寒交迫之中,由不得心里不安并发出同情的感慨,因为白居易不“知足”啊!
从元和二年(807)白居易在周***县尉任上,听到贫妇人哭诉“家田输税尽”,感到自己“曾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到元和八年(813)渭村丁母忧,在“竹柏皆冻死”的十二月,想到“布絮不遮身”的“无衣民”,“念彼身可愧,自问是何人!”再到大和七年(833)六十挂零的“安得不慙媿?”几十年来,白居易不断地自责着自己:在“田家少闲月”的五月天他为“贫妇人”难过;寒冬***为“无衣民”和“饥贫”的洛城人难过,这种难过通过深深地自责表现了出来,显示出无奈和不知足。白居易字“乐天”,可他天天并不快乐!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白居易不可能也没能力救百姓于水火,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员,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如此地与百姓心连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知足保和”体现出白居易的道家文化的素养,同样,白居易牵挂处于***中的穷苦百姓,感到不知足,“重人贵生”,体现的也是道家文化的素养。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影响力的大诗人,他为自己取字乐天,乐天一词来源于《***》中的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顺应天命(自然规律)就没有忧虑,这是诗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的外在流露。道家文化对白居易的影响可见一斑。
如何看待白居易的这种生活方式?这要看你***在哪一方面。假如你把它***在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前途,知足保和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即使对个人的前途、个人的事业你也应该要发愤图强,力争上游,知足保和同样不和时宜。假如你是专门说你的生活待遇,假如你专门说你的物质生活享受,白居易的这种生活态度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时***今日,道家文化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作者简介
白坤堂,河南洛阳人,白居易第五十二代孙。洛阳第四十中学原校长,2001年退休。退休后潜心于白居易研究,属于专心钻研白居易的民间学者之一。曾经出版数部白居易研究著作,其中《再读白居易》等。使人们对白居易的了解才比较***、透彻。科学研究是一个去伪存真,不断修正错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个人期待与观点一致,看法相悖的人交流、切磋,共同推动白居易研究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