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随想
《孟子·离娄上》里有一段话核心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仔细琢磨。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
回望白居易75年的壮阔人生,作为诗人,他做到诗为民歌;作为***员,他秉持事为民做,写诗、做***不离不弃的始终是一个“民”字。特别是三郡刺史任上的惠民爱民之举措尤得百姓赞颂,以***于离任杭州时“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离任苏州时“姑苏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究其原因“惟有民字在心中”在亲民上狠下功夫,把一个“亲”字悟得透,做得实,努力造福一方百姓,这才赢得了民心。
古往今来,亲民始终被清***廉吏视为为政之要。何为亲民?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这样说:“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之可畏,而觉***之可感,斯有***民一体之象也!”由此观之,“亲民”不是肤浅的***,而是要做到“与民一体”,将百姓所盼所托作为头等大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民之措、多行为民之举。
古往今来,“一切为民者,***向往之。”像白居易这样,做***一任带走的不是金银细软,惟有“满腹民情”,这样在“政声人去后”,他的亲民爱民为民的事迹才能在百姓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留下世人敬仰的丰碑。
“为***之道,道在亲民;为***之要,要在为民;为***之责,责在利民”,从白居易的人生中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来。遵循“古为今***”的原则,从***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于是有了诸篇随想于后。
11、为***当有定力
在白居易身上曾发生这样一则故事:长庆元年(821)七月底的***,一封十万火急的***情战报摆在了穆宗皇帝的御案上。内容大致是镇州节度使王廷凑、卢龙节度使朱克融相继叛乱,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被叛***杀死,叛***正向东都洛阳进发。穆宗看罢战报十分震怒,急命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代替父职平息叛乱,同时又重新起***裴度全权负责河北***务。
八月十二日,白居易奉旨来到田家慰问即将出征的田布,事毕,田布为表感激之情,谢绢五百匹。五百匹绢可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当时三十五匹绢即可换一匹良马,五百匹绢换十四匹良马还***不完。然而,白居易婉拒了。田布顿感意外,以为白居易收受馈赠心存顾忌,便托人相劝,白居易依然坚辞。无奈田布亲自将五百匹绢送上白府,白居易仍退之。田布只得找到唐穆宗李恒,让皇上说服白居易收下礼物。李恒认为这是田布真诚相赠,不存在受贿问题,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派特使送达。白居易思考再三,觉得还是不能收,并旋即写下《让绢状》上奏穆宗皇帝。意思是,我家里本来就贫困,这些绢也不是不需要。但是这次奉旨宣谕田布,不同于以往,因为田布未报父***,国家未雪国耻。***兵要花费大量钱财,如果接受田布的东西,实在是于心不忍。况且皇上在给田布的圣喻中说得明明白白,必须把一切钱都***在平叛上。再要接受田布的馈赠,不仅有违制令,且也辜负了圣恩。穆宗为白居易的磊落行为所感动收回了成命。
白居易不为丰厚的馈赠所动,态度之坚决连皇上穆宗李恒也説服不了,逆旨抗绢之举展现出雷打不动的***定力,显示自己是在***实际行动落实穆宗“一饭之饱,必均于士卒;一毫之费,必***于戈矛”的圣谕,说来说去他还是唯******者的命是从。
今天,我们的干部依旧需要定力,但这个定力不是服务于某一个人,正如******指出的那样,和平建设时期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考验面前有***定力。这个***定力就是2013年6月10日***提出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特色***不动摇,坚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动摇。这“三个不动摇”展现的就是当代***人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定力,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尤其必须坚持。
12、 做***当有宽阔的胸襟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说为***之人的胸襟要宽广,鼠肚鸡肠成就不了大事业。
白居易的胸襟有多大?这要从他的诗里去寻找答案。唐大和四年(830)十二月二十八日,眼看就要过年了,白居易突然接到了出任河南府尹的诏书。当时河南府下辖26个县,比现在的洛阳市面积还要大一些,府衙设在宣范里,其遗址在今安乐镇的东岗村和西岗村之间。年前,家人为他缝制了一件质地非常漂亮的绫祆,白居易有一首诗,名字是《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说的就是白居易穿上这件绫袄后的感慨。这是一件非常漂亮的绫袄,绫面上的图案呈水波纹状,绫袄里面铺着柔软的丝绵,穿在身上温暖而且轻。早晨起来可以围抱着它在向阳的地方坐下晒太阳,晚上大雪天出去披上它也不觉得冷,睡觉时盖在身上暖和得使人一觉睡到天大亮。有了这件绫袄,白居易自己虽然没有冻馁之苦,可是一想到洛阳城的大多百姓,他们耕田植桑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到头来还是缺衣少穿,生活在苦难之中,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一个人暖和,而下属百姓正在饱受寒冷的折磨,那有什么意思?白居易的耳朵里仿佛听到了百姓们啼饥号寒的声音,浑身的暖意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寒颤不禁一个接一个打了起来。随即一个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浮现在眼前:如果能得到万丈长的大裘,把整个洛阳城都覆盖住,那该多好啊!这样洛阳城的老百姓就没有冻馁之苦了。白居易苦苦地思索着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么大的裘。
诗中,“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表现出白居易自愧自省的意识和对百姓深骨入髓的牵挂。
掩卷深思颇有感慨,一个人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取决于他对百姓的态度。白居易的心里装得下全洛阳城的老百姓,何止只能行驶下船?他的心胸比宰相要宽广得多。如果一个人心里有百姓并且能为百姓担责、尽责而不余遗力,百姓就会世世代代铭记住他。一个人是这样,推而广之,一个政党也是这样。
13、 做***当自省自惭
自省自惭是一种心理***,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一个人自省自惭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是这样。白居易一生做***四十年,自省自惭始终伴随之,像白居易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白居易之所以常常自省自惭,并不是他做错了什么事***到心里淘愧,而是觉得自己得到的多付出的少,心里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就是激励自己不忘自己的“初心”、永远前进在路上的强大动力。
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观刈麦》。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时任盩厔县尉时。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就在于白居易能以“平等的心情”对待正在田野里挥汗如雨劳作着的农夫们。要不,他也不会冒着炎热深入农田,更不可能发出“私自愧”“不能忘”的感叹。
宝历二年(825)白居易离开苏州刺史任,苏州百姓对这位“山塘始祖”的离开难舍难分,一时竟出现“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的感人场面。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的苏州百姓,白居易感慨:“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何乃老与幼,泣别泪沾衣?”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白居易在《岁暮》诗中说:“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自省与惭愧往往相伴而生,自省是惭愧的结果,惭愧是自省的前提。一个人有惭愧之心才能有自省的行为;不肯惭愧何来自省?儒家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自省在道德修养中的作***。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是自省的忠实践行者,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居易自小接受儒***育,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谙熟儒家的那一套学说,因而在后来***场上能自觉把自省这种儒家***来进行道德修养的方式贯穿于日常言行之中,时刻检讨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与先贤的教诲相对照,以自己的“初心”为标杆,如有不足,便生惭愧。久而久之,自省就成了白居易的“必修课”,成为固化的心里***和实践行为,所以他的诗文中,“惭”、“愧”和“惭愧”的出现频率就高。
自省自惭是清***从政的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白居易达到了。
14、做***当学白居易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您可以发现在如何为***这个问题上,白居易可谓“心中坦荡荡,不失赤子心”的代表。他自32岁进入***场,71岁致仕(今天称退休),前后长达四十年,历***二十任。期间,也遭遇过***势力,也有沉沉浮浮。要说进圈子、上山头,有千万个理由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了。然而白居易不管是做京***还是地方***,兼济之志穷达不二,清白品行始终如一。在京城,权贵横行,党争不断,也能做一个实话实说的诤臣,甚***于当面与皇帝争是辩非,毫不退让,“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到地方主政,他始终忧民为民,忠州的东坡花树,杭州的湖堤六井,苏州的七里山塘就是他造福一方百姓的铁证。白居易心里装的是百姓民生,践行的是“为***之道”,因此,任尔东南北风,他也不会随波逐流、迷失宦海。
在白居易身上,还有为***者***难得的一种品质:控制***、善于反省。握权易膨胀,易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忘掉权从何来,该往何去。白居易在《观刈麦》这首诗里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看到农民们在烈日下割麦子,收获之后全交了赋税,而自己一不种田,二不织布,没有多少功德却每年拿到俸禄三百石,心中惭愧不已,惟有努力以为民做事尽职回报,这何尝不是***面前的为***本分?表达这份惭愧心与自律感的时候,白居易还不到40岁,才35、6岁,其心其志,殊为难得。
白居易的率真与坦荡,还体现在对自己***“透明化包装”的努力上。甚***有人专门撰文,认为白居易是******早以诗歌形式公示自己财产收入的典范。存世的2800多首诗歌,不乏大量自曝家底的文章,“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串联起来,就是一份个人财产公示单,给当朝和以后***员做出了表率。而敢于这样不断晾晒家底,除了需要清白坦荡的人品与***风,还得有知足常乐、心怀感恩的居***之心。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白居易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吏,自然也有他的历史局限,不管再怎么评说白居易,他的身份是改变不了的。他是封建***阶级里的一份子,***位是皇帝给的,终究还是要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只不过比起众多的封建***员,白居易多了些“人民性”。
循着白居易的人生轨迹,放到历史的坐标里,唯有超越狭窄自我,怀揣为民大爱、心底无私,诚对天下百姓,这样的***员才能够被百姓真心敬佩,永记心间。多少***,都是被“私”字迷住了心窍,忘记了初心,在不知满足的***中滋长,在物欲横流中迷失,教训深刻啊!
15、青史永垂白居易
白居易人生中***闪亮的发光点是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不管仕途“穷”与“达”,不论所处环境优和劣,一个“民”字记心里,为民担当始终如一。
七十三岁那年,已经进入人生***的时刻,白居易不顾年老体衰的旦暮之身,依旧牵挂着老百姓,施家财疏浚龙门八节滩,“誓将险路化通津”就是他晚年***令人啧啧称道的鲜活实例。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的末尾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思是,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罗贯中把《后出师表》写入《三国演义》,大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抓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
白居易在八节滩疏浚工程完工后写的《疏浚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中说:“我身虽殁心长在,闇施慈悲与后人”,这显然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继承并发扬了诸葛亮竭尽自己全部力量一直到生命尽头的精神品质,表现出白居易活着为百姓献身,死了也要为百姓献心的高风亮节。
白居易这种生生死死都要与百姓在一起的精神令我们高山仰止。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白居易,使其青史永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