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随想
《孟子·离娄上》里有一段话核心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仔细琢磨。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
回望白居易75年的壮阔人生,作为诗人,他做到诗为民歌;作为***员,他秉持事为民做,写诗、做***不离不弃的始终是一个“民”字。特别是三郡刺史任上的惠民爱民之举措尤得百姓赞颂,以***于离任杭州时“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离任苏州时“姑苏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究其原因“惟有民字在心中”在亲民上狠下功夫,把一个“亲”字悟得透,做得实,努力造福一方百姓,这才赢得了民心。
古往今来,亲民始终被清***廉吏视为为政之要。何为亲民?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这样说:“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之可畏,而觉***之可感,斯有***民一体之象也!”由此观之,“亲民”不是肤浅的***,而是要做到“与民一体”,将百姓所盼所托作为头等大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民之措、多行为民之举。
古往今来,“一切为民者,***向往之。”像白居易这样,做***一任带走的不是金银细软,惟有“满腹民情”,这样在“政声人去后”,他的亲民爱民为民的事迹才能在百姓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留下世人敬仰的丰碑。
“为***之道,道在亲民;为***之要,要在为民;为***之责,责在利民”,从白居易的人生中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来。遵循“古为今***”的原则,从***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于是有了诸篇随想于后。
4、做***当有坚定正确的***抱负
看一看白居易的一生,他在***场历经四十年,先后转战二十个不同的岗位,且成绩不俗,百姓称赞,75岁高龄善终于洛阳履道里宅院。分析其原因,就在于他一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抱负并为之不懈奋斗。那么,白居易的坚定正确的***抱负是什么?就是孟老夫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把“兼善”改为“兼济”,意思完全一样。孟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修身养性,得志的时候就尽力为百姓办好事。
白居易把孟老夫子的话领会得非常透彻,不仅运***到***而且更有创新发展。看一看白居易的一生,不管处境“穷”与“达”,不论条件优与劣,始终都不曾放弃“兼济”与“独善”。在白居易看来,“兼济”与“独善”是一个不可须臾分开的整体,“兼济天下”是他的***抱负,在中央做***也好,在地方主政也罢,不离不弃的就是为百姓说话,为百姓谋事,甚***于在其离生命尽头不远的时候,为民谋事依旧还萦绕在心头,“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做通津”,还要尽力为百姓再办点好事情。总览白居易的一生,他为什么能一以贯之地“兼济天下”?就是因为他能把“兼济”与“独善”很好地结合起来。白居易的“独善其身”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不断地强化自身修养,练好“内功”。他的无私、正直、自谦、自律等等,都是强化自身修养的结晶,从而为“兼济天下”***了强有力地***。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不可偏废。一个人要想“兼济天下”就必须“独善其身”;能“独善其身”者必定有“兼济天下”的本钱。考察白居易的人生,我悟到了这些,您说,对吗?
5、做***当以清白遗子孙
白居易除了为***廉明公正,更是注重“清白”二字。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白居易37岁才与杨氏成婚。37岁,搁今天也够晚婚了,何况是在早婚盛行的唐代?新婚燕尔,对着新婚的妻子会说些什么呢?出乎意料得很,他没有卿卿我我向妻子诉说新婚话,而是作《赠内》诗。大概意思就是说,衣食温饱即可,不要追求奢华生活,要粗衣蔬菜,勤俭持家。虽说从字面上来说,“内”指自己的妻子,《赠内》就是讲给妻子的话,但是这些话既是说给妻子也是自己向妻子表心迹,实际上就是夫妻二人婚后的生活宣言。特别是诗中“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句,更是引出了一则动人的故事。说起来这位杨氏,出身可不简单,她出身名门,是东汉名臣杨震之后裔。杨震为***清廉,不接受贿赂,子孙后代也跟着受穷,饮食吃素食,走路靠步行。有老朋友、长辈劝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说:“我不把家产留给我的子孙,我留给子孙的是清白,让后人知道他们是清***的子孙,清白不是也很丰厚吗?”因此杨震落下个“清白遗子孙”的好名声。《赠内》诗里“君家有贻训”指的就是这件事。
杨震为***清廉,那是出了名得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有***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他几十年如一日清净淡泊,以苦为乐,直到50岁时经人再三推荐才步入仕途。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后人称其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白居易《赠内》诗里特地提及“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就是表明不仅自己要为人清白,也要把清白传下去,让子子孙孙受益。
白居易这样说,更是这样做。他58岁得子阿崔,60岁时阿崔不幸夭折,但是教育孩子的热情却没有减少,因此写出了《狂言示诸侄》诗:“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鞍马多,不能骑两匹······”教导晚辈们切勿贪婪。
他的另一首诗《遇物感兴因示子弟》劝诫晚辈们做人不可太过刚强亦不可太过柔弱,要拿捏好“强弱刚柔”的分寸,这可谓是白居易为***几十年的心得总结。
6、做***当清白立身
为***者当以清白遗子孙,前提是你自己必须以清白之言、清白之行给子孙做出样子来,因为榜样的力量巨大,既深且远。
翻看白居易的人生史册,扑面而来的是“清白”二字,目光所及的是不断涌动的清流,他一生以清白立身,堪称后人之楷模。
先看看后人是怎么说的。宋人洪迈编撰的《容斋五笔》中记载:“白乐天仕宦,从壮***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虽波及他人亦然。其立身廉清,家无余积,可以概见矣。”
白居易有信仰无私念,有恤民心无贪腐欲,“其立身清廉”的例子远不止将俸禄多寡“悉载于诗”这些。
长庆二年(822)七月***四年(824)五月,白居易出任杭州任刺史,任上,从不向百姓索取任何东西。临离开杭州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就这两片再平常不过的天竺石,他竟在《三年为刺史二首》中做起了“检讨”,认为这小小的“两片石”“此抵有千金”,会伤及自己的“清白”。
唐敬宗二年(826)九月末,白居易因病不得不离开苏州刺史任返回洛阳等待新的任命。离开苏州时白居易带走了什么?过去在百姓中流传这么一句话:“一年清知府,十万花花银。”意思是说,旧社会当***的油水大,即使所谓“清”***,干上一年就会有大批银两进入腰包。若是***那就不止“十万花花银”了。白居易离开苏州时,“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船上没有“十万花花银”,有的是白居易的心爱之物——华亭鹤、琴和书,另外就是白居易和他的妻子杨氏,姑娘阿罗。平时,白居易也会寄回洛阳一些东西,“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同样也不是“十万花花银”。
“安居乐业”,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白居易做***也不是钱多得无处花,看看他分别在长安和洛阳***的情况:公元821年,白居易50岁,当过一任忠州刺史之后回到长安,这才在长安买下***所房子。在此以前,他32岁参加工作开始,到50岁***结束,不多不少,总共18年。白居易有《卜居》诗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他说自己租房的时间长达“二十春”。“二十春”是约数,实际上是18年。又说:“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意思是,经常羡慕蜗牛,蜗牛背上驮了个窠,可以把身子蜷缩在里面;觉得自己不如***。***会打洞,可以藏身在洞里。白居易还说:”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他自己要求不高,只要有处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地、不再四处租房漂流就行。53岁那年,白居易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这才在洛阳履道里买下一套三手房。白居易在《泛春池》诗里说:“杨家去云远,田氏将非久。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因为凑不够房价,只好又搭上了两匹马偿之。”白居易做过***,而且做过大***;掌过权,而且掌过大权,买套房子竟如此不容易,***“清白立身”这四个字评说白居易该是再恰当不过的吧?!
其实,清白立身为***当该如此,就是普通人也该是这样啊!
7、为***当把“为民”二字深入到心坎里
白居易75年的人生生涯,一心为民、一生为民成就了他人民诗人、贤***良吏的美名。本篇短文仅涉及他为***杭州刺史时治理钱塘湖(今称西湖)这件事,看看他把百姓关注的事情能精心到什么程度。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五月任满,轮年头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白居易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除了将四十余年前宰相李泌任杭州刺史时所开凿的六口井加以疏浚,解决杭州百姓日益窘迫的饮水问题外,另一件事就是筑钱塘湖堤。当年杭州夹在钱塘湖与钱塘江之间,水患严重。钱塘湖旱时难蓄水、雨时常淹水,白居易实地考察后决定将钱塘湖西北面损坏的堤段加高数尺,果然从此水患平息且解决了湖周围千余顷农田***水问题。白居易在长庆四年(824)三月十日撰写的《钱塘湖石记》记述了筑堤的因由始末,说明了钱塘湖(今称西湖)的灌溉功能以及蓄泄的方法,交代了有关利***湖水的注意事项,是白居易诚心为民的真实记录。
白居易尤其注重农民灌田方便,强调计划供水要简化手续。他认为如果照过去实行的经由州、县、乡的层层审批转达的老办法来供水,耗时费日,会耽误农时。所以,白居易提出直接由农户“据顷亩”申报,由专门管理人员记下***水量,凭“押帖”(***水条)“即日与水”就可以了。这是白居易为方便农户、保证及时灌田、提高办事效率的一项改革举措,颇受百姓拥护。白居易对与百姓生产生活关联紧密的民生问题全身投入,精心安排,尽量做到百姓的心坎上让百姓满意,其良苦***心天地可鉴。难怪有人说:“当***若如白居易,天下百姓皆乐天。”
8、做***当放下***架子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期间,公事之余***为喜爱的休闲方式就是置身于山水之间,灵隐山上的灵隐寺就是他***爱去的地方。白居易在杭州任职说起来三年,实际只有二十个月,仅有“六百日”,而去灵隐寺就有“十二回”,频率够高的了。
白居易到灵隐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灵隐、天竺、韬光诸寺的僧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其中***为深厚的莫过于韬光庵的韬光禅师了。韬光庵所处的地方过去叫做巢构坞。唐朝时,四川有一位高僧,名为韬光,他辞别***云游四方,临别时,***告诉他“遇天可前,逢巢即止”。唐穆宗时,他云游到灵隐巢构坞,恰好遇上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韬光禅师猛然醒悟道:果然遇上了“天”,又逢上了“巢”构坞。韬光一拍大腿,心里说:“嗨,对了!这里不就是***嘱咐我可以栖止的地方吗?”于是他不再游历,便在这个地方住了下来。
***,白居易打点了民生诸事,正自无聊,恰好常州刺史遣驿差送来十片阳羡茶。白居易大喜,心想自己多次去韬光寺讨吃讨茶,还未曾请韬光和尚下山来吃过一次茶,不如趁这次以新茶相邀。遂差人去买了***鲜齐整的蔬菜,收拾了一桌好素斋,又唤僮儿代去邀韬光和尚来共茶饭。欲待下个帖子以茶为由相邀,又恐韬光和尚怕俗推托,特做诗一首,诗中写道: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书罢便催促僮儿快去快回。僮儿到了韬光庵,见了韬光和尚,依嘱交上诗帖。老僧看后笑而不答,拿起笔来略一思忖便成一诗: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书毕,交与僮儿道:“不***回话,交与你家主人自知。” 白居易阅罢韬光诗文,明白这是韬光禅师婉拒自己的邀请,心里说:“既然‘明月难教下碧天’,那我就亲自去庵中就‘明月’了。”于是将烹制好的素斋***食盒装了,又携了数片好茶上山。在韬光庵只与法师吟诗品茶,不提刚才诗词酬答的事。
堂堂杭州刺史,五品朝廷命***,竟能屈身亲自到庵中会见一位僧人;回想他在江州任司马时竟忘记自己的***员身份,以为与琵琶女一样,都是***沦落人,这两件事情把白居易平易近人的本色充分展现出来了。
***员忘记自己的***员身份,值得称赞啊。
9、做***当“为国谋”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贬谪为江州司马,《江州司马厅壁记》写于贬谪后的第四个年头,即元和十三年(818)。当时唐代有一种风气很流行,那就是上自朝廷***署,下***州县***署都热衷于壁记,内容一般记述***职创置及在任始末。
《江州司马厅壁记》首先从总体上叙述司马***职的特殊情况,并将其与“兼济”、“独善”相联系,指出司马这样的***适合“安于独善”的人担任。白居易正是在“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司马职权被剥夺的情况下才无奈地“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的,流露出不能实现“兼济”之志的苦闷与无奈。
贬谪江州,对白居易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表面上,江州地盘上的“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出”,变换兼济方式、造福一方百姓的佐证。
《江州司马厅壁记》以感叹之笔,写出了“为国谋”与“为身谋”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白居易的理想是为国而谋,但残酷的现实(贬谪江州)又迫使他违心地为身而谋,无可奈何地不得不居于司马这个可悲的地位。白居易的心境就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折射出来,从而使《江州司马厅壁记》超出了个人范围而具有深远的意义——为***者“为国谋”乃是雷打不动的***要务。
10、做***当把“为民”之心付诸于行动
白居易做***,少不了“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但这只是作为贤***良吏的***步,关键是要求真务实,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只求实效。所谓“实效”就是急百姓之所急,把功夫***在切切实实为百姓解难分忧上,把百姓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例如,白居易在写诗文时,常常念给邻居老太太听,老太太听得懂,他就抄录成诗;如果老太太说不懂,他就不断修改或重写。正因为如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传诵千古。要让为群众办实事取得实效,我们也不妨学一学白居易作诗,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
白居易把百姓放在心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疾苦,替百姓发声。这方面在他的讽谕诗里面有着充分地体现:《采地黄者》是白居易于公元813年创作的,当时诗人因母亲去世,丁忧退居下邽金氏村。诗人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当时穷人想***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
《轻肥》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诉说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陵叟”是当地农民典型的概括,地方***“急敛暴征”,迫使百姓“典桑卖地纳***租”,白居易以百姓的口吻愤怒地斥责这些地方***:“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诗人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表现了敢于为民呼声的勇气。
2、 为百姓办实事,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工程。白居易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蜀江***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中留下了“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的诗句,以人身血脉来比喻地上之流水,说明治理水患、畅通供水的重要意义。白居易并不是空谈,他在杭州刺史任内疏浚西湖,修堤蓄水、加筑堤防,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的灌溉和饮水问题。杭州百姓深受其利,深***恩白居易,以***于在他离任杭州刺史在回洛途中“耆老遮归路”,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为***力戒“空”与“虚”,脚踏实地求“实”“真”,白居易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