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随想

发表日期:

白居易随想

《孟子·离娄上》里有一段话核心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仔细琢磨。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

回望白居易75年的壮阔人生,作为诗人,他做到诗为民歌;作为***员,他秉持事为民做,写诗、做***不离不弃的始终是一个“民”字。特别是三郡刺史任上的惠民爱民之举措尤得百姓赞颂,以***于离任杭州时“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离任苏州时“姑苏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究其原因“惟有民字在心中”在亲民上狠下功夫,把一个“亲”字悟得透,做得实,努力造福一方百姓,这才赢得了民心。

古往今来,亲民始终被清***廉吏视为为政之要。何为亲民?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这样说“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之可畏,而觉***之可感,斯有***民一体之象也!”由此观之,“亲民”不是肤浅的***,而是要做到“与民一体”,将百姓所盼所托作为头等大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民之措、多行为民之举。

古往今来,“一切为民者,***向往之。”像白居易这样***一任带走的不是金银细软,惟有“满腹民情”这样在“政声人去后”,他亲民爱民为民的事迹才能在百姓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留下世人敬仰的丰碑。

“为***之道,道在亲民;为***之要,要在为民;为***之责,责在利民”从白居易的人生中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来。遵循“古为今***”的原则,从***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于是有了诸篇随想于后。








目录

1、***道4                              

2、做***要为民做主                   6                              

3、做***要有“”“平等心情”          8

4、做***当有坚定正确的***抱负      10    

5、做***当以清白遗子孙              11            

6、做***当清白立身                  13                    

7、做***当把“为民”二字深入到心坎里15

8、做***当放下***架子                 17

9、做***当“为国谋”                 19

10、做***当把为民之心付诸行动        20

11、做***当有定力                    22

12、做***当有宽阔的胸襟              24

13、做***当自省自惭                  25

14、做***当学白居易                  27

15、青史永垂白居易                  29







1、***道

白居易入仕前曾与他的堂叔、时任溧水县令的白季康有过一段堪称经典的对话。白季康,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担任溧水县令***声***。据史料记载,白季康在任溧水县令期间,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在他逝世后,溧水百姓难忘这位为***一任、造福一方的好***,把溧水县衙改建为城隍庙,尊白季康为城隍。***早出现城隍这一名词的时候可以追溯到汉朝时城池之外大都会挖一条防御敌人的壕沟,古名为城隍原意是城墙护城河的意思,后来演变为民间信仰中的城池的守护神。据《溧水县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唐朝,仅殿宇的建筑就有九十九间半,后续几个朝代都曾对其进行修葺和重建,有江南城隍庙***大庙之誉。

白居易因父亲去世,跟随叔父在这里读书并参加考试因此有机会聆听堂叔的教诲有***——

居易问:“何为***?”

季康答:“勤者廉者心有天下百姓者为***。”

居易再问:“***为何?”

季康再答:“为***当以天下苍生安享太平为己任。”

这段对话讲的就是“***道”,即“为***之道”,先讲具有什么样资格的人才可以做***,再讲为什么做***,做***是干什么的。

白居易在即将踏上***场的时候接受了堂叔白季康的谆谆教诲,受***匪浅,影响了他四十年的***场生涯。在漫长的***场生涯里,白居易从年轻时的“安得***裘,盖裹四周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到晚年“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始终如一把为百姓造福铭记在心,一心为民,一生为民,是百姓称道的贤***良吏。


延伸阅读——城隍白季康

白季康是白居易的堂叔、白敏中的父亲白季康于唐贞元十四年前到溧水任县令,时高淳系溧水属地。据传,白季康任职溧水以后,勤政为民,把溧水治理得“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深得百姓爱戴。在白季康去世后的会昌四年(844),溧水县令就把县衙门让出来作为白公祠,并派人“不惮千里,赍香币往下邽迎请府君神主入庙。”不久,白季康正式被奉为溧水的城隍神。

明弘治五年高淳建县以后,也于县治东南一里等地建城隍庙,供奉白季康,也称白公祠。嘉靖五年,知县刘启东将县城的城隍庙迁建西门内察院右边,后历代不断重建或扩建,建筑越来越宏伟,白季康的塑像越来越高,高到“抬头脱帽”(仰视塑像连帽子也会掉下来。高淳人形容高峻的习惯***语。)

高淳人供奉白季康,还把白季康到溧水上任之日的阴历四月初一、白季康生日十月初一定为庙会,十月初一日***八大肩舆抬着城隍神主举行规模浩大的“城隍出巡”***,以此表达对白季康的怀念之情。

高淳人对于白氏城隍极怀敬畏之心,老百姓之间有了纠纷,不怕进***府,就怕进城隍庙“烧高香”诅咒发誓。高淳过去的保婴局、救生局等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没有部门监督审计,全凭良心做账。董事会年终结算,把做好的账册连同香烛纸钱带到城隍菩萨面前“对簿公堂”,焚香报账,请城隍老爷过目明鉴。一般来说,董事会成员因为惧怕城隍老爷的威严,大都克己奉公,不敢报花账。

白氏城隍的轶闻遗事以及文化影响***今可觅可感,高淳古柏街道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起的白公祠前举行城隍巡游的大型***

由白季康逝世后被封为城隍受人顶礼膜拜这件事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为老百姓做过好事善事的人,老百姓就会世世代代铭记他。



2做***要为民做主

新乐府》的每一首作品,白居易都在标题上注明主题。比如,入选了中学课本的《卖炭翁》,注明苦宫市也,表达的是对当时宫市的不满。

《新乐府》里有一首《道州民》,标题上注着美臣遇明主也,意思是君臣在这件事上都表现得很得当。道州是今天的湖南省道县。这首诗说的是一位名叫阳城的人在担任道州刺史时发生的一段感人事迹。

《道州民》这首诗通过道州废除进贡矮奴恶例的描写,歌颂了刺史阳城为民请命的精神。全诗先介绍道州的百姓长得矮小,被地方***当作土贡,造成了生别离的人间惨象;继写阳城任道州刺史后敢于为民请命,打破惯例;***写道州人民的欢乐之情和对阳城的真诚感激。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道州有很多侏儒,***的只有三尺左右。这些可怜的侏儒每年都被当作矮奴买卖,并作为道州的土特产进贡到朝廷。可是道州哪里有这样的土特产?难道没听到百姓生离死别,老人为孙辈哭泣,母亲为儿子哭泣声音吗?自从阳城来到道州,再也没有进贡过矮奴,引得宫中频繁质问。阳城自称曾经查询过《六典》,本地没有的土特产是没法进贡的。道州的水土养育的,只有矮民而没有矮奴。皇帝被他所感动,正式颁下诏书,取消了这项进贡。道州老老少少都欢欣鼓舞。父兄子弟从此不必被拆散,矮民也能以***身正常生活。当地百姓***今对阳城感激不尽,一提起他来就热泪盈眶。为了不让子孙忘记他,很多人家生了男孩子,都***来取名。

从隋末开始,当地***员为了讨好皇帝,挑选机灵伶俐的侏儒,称其为矮奴,作为当地土特产献给皇帝。每进贡一名矮奴,就会有一个家庭被生生拆散,百姓苦不堪言。这种情况,直到阳城出任道州刺史后才被杜绝。

阳城为人正直,到道州上任不久,就果断废除了进贡矮奴的陋习,并顶住压力向皇帝据理力争。皇帝被阳城所感动,正式取消了当地这一贡品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首诗的标题。虽然注明是美臣遇明主也,但全诗的重点是美臣亦即称赞果敢废除进贡“倭奴”这一陋习的阳城,而不是称赞明主。更何况,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德宗,也确实不是什么真正的明主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作品大多数是批评各种不好的社会现象,《道州民》是为数不多的以表扬为主的诗之一。这首诗完全可以被视为白居易为***之道的自白,那就是当***要为民为民才当***


(注:阳城(753—805),字亢宗,陕州夏县人,精通经史,擅长诗文。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中进士,***拜左谏议大夫,贞元五年(789年)贬为道州刺史,深得民心。


3、做***要有“平等心情”

白居易既是人民诗人又是贤***良吏,之所以这样评说他,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赋诗或做***,他都能以“平等心情”处之。

《琵琶行》是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听到一个沦落***的歌女弹奏琵琶的声音,引起他感怀身世的感情共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诗中,白居易深情地诉说着他与琵琶演奏女从听琴到相识这段曲折凄楚的故事。白居易和琵琶女萍水相逢,虽然身份、地位、名望、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人生道路上的落魄和失意却是共同的。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使诗人写出了“同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名句。******在《注释唐诗三百首》里的《琵琶行》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三个大圈,天头上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平等心情这四个字,字字千钧,道出了白居易诗歌充满人民性的内涵。

其实,岂止于《琵琶行》,白居易的笔下,麦田里拾麦穗的“贫妇人”、伐薪烧炭于南山中的“卖炭翁”、一生囚禁于宫中的“上阳白发人”、八十八岁须发皆白的“新丰折臂翁”等贫苦百姓的身上无不写满了他们心酸的人生,无不写满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者的残忍,同时也写满了白居易对这些处于社会***层的贫苦百姓的无限同情与心痛,与《琵琶行》一样都充满了人民性,倾注了白居易的“平等心情”。

白居易不仅仅赋诗彰显他对待百姓的“平等心情”,在出任地方***的日子里,这种“平等心情”更是展现得***。忠州的东坡花树,杭州的捍湖大堤,苏州的七里山塘等与百姓生活生产密切的民生工程,都是白居易为百姓解忧排难的***。白居易如果没有“平等心情”,不知道百姓所忧、所盼、所期、所想,他会去做这些民生工程吗?

白居易眼睛向下,不高高在上,以“平等心情”与百姓相处,以“平等心情”为百姓谋利益,因而世世代代为百姓尊崇敬仰,做***就得像白居易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