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若干事
白居易四十年的***场生涯的点滴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借鉴学习的地方。
1、公开俸禄——为***者的坦荡胸怀
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中写道:“白乐天仕宦,从壮***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白居易采***诗歌的形式主动将自己的俸禄公之于众,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贞元十九年(803),32岁的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过上了唐代“公务员”的生活。一进入仕途白居易就公布了他的收入,他说:“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见《岳麓书社《白居易集》1992·长沙第66页《长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刚参加工作,白居易的工资是一万六千,有房子住,还有仆人供使唤,不仅衣食无忧,公务也不怎么繁忙。
几年之后,到了元和三年(808),白居易升职了,出任左拾遗,虽然是一个小***,只有八品,但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每年工资是三十万。看得出来,对于这份工资,白居易觉得太高了,有些受之有愧。二年后,白居易改***京兆户曹参***,工资又发生了变化:“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每月四五万,一年就是五六十万,并且每个月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大米的。
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时候他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文宗大和七年(833),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白居易辞去河南尹,再次被授予品级较高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时工资已经是他刚做***时的十倍,“俸钱***万”。两年后,大和九年(835)九月,诏命白居易由太子宾客出任同州刺史,白居易以病为由谢绝任命,十月升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随着***职的上升,工资也涨到了顶峰,“月俸百千***二品”。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按唐制,***员致仕能领到一半俸禄,白居易在临去世之前的会昌五年(845)还不忘***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做***拿***俸,无可厚非。而白居易拿了***俸总想着决不能辜负自己到手的俸禄。“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这是他刚参加工作任校书郎时的俸禄;“俸钱***万,给受无虚月”,这是他***升为太子少傅时的薪酬,相比***份工资早已翻了几番。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不时流露出“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厚俸将何***,闲居不可忘”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在以此警诫自己:为***要尽职尽责,对得起国家和“纳税人”。
白居易懂得他的俸禄来自于民,更懂得***之于民。五十三岁离任杭州刺史时,把节余的俸禄捐给杭州***库,以备后任者经费不足时急需,待经费宽裕时再补足,如此往复,持续五十年之久。
在唐代,公布财产还不是做***的必备条件,白居易是自己主动公布财产的。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中,涉及俸禄的有114处,其中40处来自白居易,一个人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白居易主动晒俸禄的背后是一不贪二不腐,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品。
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该坚守,做***更该如此!
2、自省自责——为***者的崇高境界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出了名。许多人便投其所好送鱼上门,均被公议休拒绝。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人礼则思满其求,办事时就难免徇私枉法,就有被革职的危险。到那时,不仅他们不会再给我送鱼,恐怕连自己买鱼吃的俸禄也没有了。倒不如奉公守纪,个人俸禄虽不是很多但尚能保证天天有鱼吃。从这则有关“鱼”的故事,彰显了廉政文化的“自省自责”的范例。
回望白居易的七十五年岁月,不难发现,除了诗歌相伴外,还有惭愧之心与之相伴。白居易惭愧心理的出现并不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而是感觉自己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激励自己永远在路上。
关于“惭愧”的解释,《汉语大词典》给出了两个义项:“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2,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
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表达惭愧的心理***,有时***“惭”,有时***“愧”,有时***“惭愧”。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观刈麦》,这首诗作于任盩厔尉时。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再如白居易任京兆府户曹参***、仍充翰林学士时:他在《秋居书怀》中说:“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
又如主客郎中、知制诰时:他在《妻初授邑号告身》中说:“弘农旧县授新封,钿轴金泥诰一通。我转***阶常自愧,君加邑号有何功?”
杭州刺史时: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中说:“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余温。”
苏州刺史时:在《答刘禹锡白太守行》中说:“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何乃老与幼,泣别泪沾衣。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
太子宾客分司时:在《岁暮》中说:“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有炉火?谁家甑无尘?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太子少傅分司时:在《新沐浴》中说:“穷途绝粮客,寒狱无灯囚。劳生彼何苦?遂性我何忧?抚心但自愧,孰知其所由?”
“惭愧”是一种心理***,反映的是某种情绪,而且“惭愧”一次、两次甚***好多次并不难,但像白居易这样,一生做***四十年,“惭愧”始终伴随之,并不多见。
惭愧和自省往往相伴而生,自省是惭愧的结果,惭愧是自省的前提。一个人有惭愧之心才能有自省的行为;不肯惭愧何来自省?儒家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自省在道德修养中的作***。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是自省的忠实践行者,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则强调学而致***,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白居易自小接受儒***育,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谙熟儒家的那一套学说,因而在后来***场上能自觉把自省这种儒家***来进行道德修养的方式贯穿于日常之中,时刻检讨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与先贤的教诲相对照,如有不足,便生惭愧。久而久之,自省就成了白居易的“必修课”,成为固化的心里***和实践行为,所以他的诗文中,“惭”、“愧”和“惭愧”的出现频率就高。
自省自责,是清***从政的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白居易达到了。
3、悉心为民—为***者的追求信仰
白居易始任杭州刺史时,决定修筑湖堤,兴利除害,当这位一心为民的刺史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遇到了县令设置的重重阻力,他们提出如果放湖水入田,则“鱼龙无所托”、“菱茭失其利”,也有另外的声音认为放湖水入田会导致“郭内六井无水”,会影响城中百姓***水困难。
白居易则针锋相对,他说:"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意思是,湖中水族和大唐百姓相比,水族远没有百姓重要;茭白、莲藕和稻米相比,能饱肚子的只有稻米;况且西湖本身是有泉眼的,而且西湖高,六井底,所以即使放干湖水,也不会影响泉水灌入井中使***。说决放湖水会导致杭州城内六井无水,不过一派胡言而已。白居易以百姓利益为重,在看到守着西湖无法灌溉、无法保证城市居民***水、无法确保航运时,白居易即想到“修筑湖堤,高加数尺”。白居易治理西湖其实就是一项系统性的水利工程,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解决了西湖灌溉问题,同时引西湖水入运河,使得运河长年保持通航能力的情况下,因为和杭城相通,反过来又推动了杭州的繁荣和发展。晚年,在谢世前二年,已经七十三岁且又疾病缠身的白居易又拿出自己的家财疏浚龙门八节滩,如此善举恐怕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不多见。
地方***的追求与信仰,直接关乎一地百姓的安危冷暖。早在出任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在任盩厔县尉时就曾写下《观刈麦》,看到百姓“家田输税尽”,靠拾穗“充饥肠”,不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杭州刺史之后,六十岁在河南尹任上更是把百姓挂在心上,期盼着万丈大裘“都盖洛阳城”,让自己治下 的洛阳百姓免除冻馁之苦。有此心肠,怎能不一心为民,去解民生之多艰?
像白居易那样悉心为民尽责,全心为民担责,把群众安危冷暖记在心上,百姓岂有不拥戴之理?百姓好比定盘星,一个人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定盘星看得一清二楚。
4、慎微自律——为***者的清廉秘诀
慎微,即注重细微事端之意。古今凡有作为、铸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当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离任返乡,他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顿感羞愧万分,为此,他自责地写了一首“检讨”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这等可贵的自责精神,这种慎微的律己态度,何以不令后人肃然起敬?
白居易就为这区区的“两片石”,却觉得伤了自己的“清白”,在时人看来,是不足为怪的。要说为此而作“检讨”,则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其时白居易却很在乎,他看得很重。在对待取“两片石”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他是“放大”了看的。他认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如果今天去“两片石”,日复一日,明日又何以不会伸手去贪污“千金”?白居易还是“辩证”地看,“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就其本质,取“两片石”与贪污“千金”,又有多少区别呢?或许这也是白居易为***清廉的一大秘诀吧。他的这种自责、自检、自省,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修正的精神和一种慎微的自律态度,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慎微作出了榜样。
5、男女平等——为***者的慈心善肠
古人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可白居易却非常喜欢女儿。
白居易37岁成亲,38岁时有了***个孩子,是个女孩。夫妻俩给女儿起了名字“金銮”,希望女儿成为皇帝也赏识的翰林学士。平时,白居易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怜爱无比。
不料金銮在3岁时生病夭折,白居易悲痛欲绝,抚尸痛哭:“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身独存……悲来四肢缓,泣尽双目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他想挑选上等棺木厚葬爱女,可他为***数年,清正廉洁,并无积蓄;再加上为母亲守孝,俸禄已经停发,家中几乎无米下炊。不得已,他只好让妻子杨氏当了手上的玉镯,将爱女裹尸薄葬。
过了4年,妻子杨氏生了***个孩子,又是个女孩子。这个女孩的长相几乎和金銮一模一样,白居易仍然非常喜爱,亲昵地为女儿取名“罗儿”。当他看到阿罗健康地成长,更是喜上眉梢。平时稍有空闲,就把女儿抱在怀中亲吻。他在《罗子》一诗中写道:“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直应头似雪,始得见***。”
他不管自己仕途上如何失意,也不管自己心情怎样沉郁,每天望着罗儿天真可爱的神态,愈加心花怒放,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晚上又教字识文,空闲之余,携妻带女出外游玩。天真幼稚的罗儿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白居易总是有问必答,琴棋书画,都悉心指点。
为了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深沉挚爱,他欣然写道:“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学母***样,效吾咏诗声。”他希望女儿迅速成长,决心像东汉文学家蔡邕呕心沥血培养女儿文姬成材那样,把阿罗也造就成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白居易顶住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拒绝了朋友规劝他纳妾传后的游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宠爱集中到对女儿的教育上。
阿罗20岁时嫁到一户姓谈的人家,婚后两年,生了一个女孩。白居易唯恐女儿和女婿因为生女孩情绪懊丧,便兴高采烈地为外孙女起了个名字叫“引珠”,并且在引珠满月时,亲赴谈家写了一首《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日》诗贺喜:“今日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白居易把自己一生坚持的男女平等的甘苦浓缩成富于哲理的诗句以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