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三年(829年) 四月,58岁的白居易自求辞刑部侍郎职,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履道里。时年有诗《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选择吏隐洛阳生活的缘由有五:
其一、自贞元十四年(798年)***贞元二十年(804年)。白居易在洛阳居住生活了七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
其二、洛阳地位仅次于长安,这里还有他的故友和同僚,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邽、符离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其三、白居易40岁时患过眼病;忠州、中书舍人、杭州任上积劳成疾;苏州任上,落马伤足,又患眼病、肺伤;此时身体更差了,“黄昏一恸后,夜半十起时。病眼两行血,衰鬓万茎丝。咽绝五脏脉,消渗百骸脂。双目失一目,四肢断两肢。不如溘然尽,安***半活为。”多种疾病缠身,不得不病退。
其四、导致白居易“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险恶的***生态。
宦******在唐中后期愈演愈烈。从德宗开始,***政大权均被宦***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出于其下,甚***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代宗到宣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有7个是由宦***所拥立,两个被他们弑杀。宦***专权激化了***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时更激化了***者与被***者的矛盾,也加深了唐王朝的腐朽。
还有就是大臣们结为朋党,互相倾轧,党争是唐王朝末年***争权的顽疾,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党争使本来就腐朽衰落的唐王朝雪上加霜。牛党***牛僧孺是白居易的门生,牛党的杨嗣复、杨虞卿、扬汝士是他的姻亲;白居易又与亲近李党的元稹是挚友。白居易一贯的立场是不参与党争,但身居要路,想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宦***专权和牛李党争的现实使得白居易认清了封建***场的黑暗、肮脏与险恶,从而对***场丧失了***的信心。要想在斗争激烈的***场中生存,就得适应黑暗,就必须违心,但白居易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在***场中苟且偷生。归隐山林,就没有了俸禄,失去了经济来源,过一种艰难困苦的贫穷生活,生存就成了问题。白居易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过着衣食无着落的生活,于是选择了不同于常人的第三条道路——“吏隐”。
其五、白居易抱着“丈夫贵兼济”、“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誓酬君王宠,愿使朝廷肃”、“只要明是非,何曾虞祸福”的壮志踏上仕途,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贬谪江州的现实告诉他,国是日非,唐王朝的没落已无可挽回,“愿得天子知”“誓酬君王宠”是行不通的。
会昌二年(842年),71岁的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池上寓兴二绝》“水浅鱼稀***饥,劳心瞪目待鱼时。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闲暇”的站在水里“瞪目”“待鱼”,可是又有谁知道“水浅鱼稀”捉不到鱼“***饥”啊!分司使他失去了兼济的平台,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中心苦”啊!把无奈表达到了***。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白居易握过权,升过***,但他不贪。诗人远离一切是非,避开所有***,他表现出来的对时局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先见之明,这绝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这正是白居易令后世钦佩的地方。
当时残酷的党争倾轧,黑暗的******,无望的社会沉沦,深重的民族危机。白居易为民之心不离、恤民之愿不弃,除了中隐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事实表明,白居易在经历过宦海浮沉之后,亦***亦隐的中隐生活,无疑是***的选择。这种中隐生活,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能全身远祸。要不,大和九年这位伟大的诗人肯定会在“甘露事变”中早早的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