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君子挚爱的植物,早在《礼记》中,就赋予“竹”以人的品格。《礼记》***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说深奥的礼是什么:“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外面那层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天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总是青葱不凋。
说到爱竹的人,不能不提到白居易。白居易极爱种竹,一生以竹为伴,他的住处都有竹可见。在渭村,他“引泉来后涧,移竹下前冈”。在忠州,他“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在杭州,郡中“小书楼下千竿竹”。后来他居洛阳,“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竹不仅美化了他的居住环境,更是他放松心情、陶冶性情的寄托。
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到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在常乐里租下一所房子,这个房子空置已久,无人料理,在东南角的一丛竹子,已经衰败不堪。白居易看到后,“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白居易爱竹的原因从如他在《养竹记》中所说,竹子具有“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的特性,君子见之,应常思正直耿介、虚心谨慎,不断砥砺品行。
白居易以竹为师,“竹”也成了他自身品行的真实写照。长庆二年(822)七月***四年(824)五月,白居易出任杭州任刺史。离开杭州时,白居易仍牵挂着杭州百姓“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认为繁重的赋税造成杭州百姓多数贫苦,缺水又造成大面积农田歉收,担心杭州百姓如何度过灾荒之年。在杭州刺史任上,白居易爱民、惜民,从不向百姓索取任何东西,临离开杭州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就这两片再平常不过的天竺石,他竟在《三年未刺史二首》中做起了“检讨”:“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在一般人看来,“两片石”是不足为怪的,要说为此而作“检讨”,则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其时白居易却很在乎,他看得很重。在对待取“两片石”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他是“放大”了看的。他认为,如果今天去“两片石”,日复一日,明日又何以不会伸手去贪污“千金”?就其本质,取“两片石”与贪污“千金”,又有多少区别呢?这正是白居易为***清廉的一大秘诀,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慎微作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