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王”白居易

发表日期:

“诗圣”杜甫去世后两年,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772年在河南新郑一个中小***僚家庭出生了。

如果说杜甫以深沉成“圣”,李白因豪放成“仙”,白居易则因平易而自成唐诗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座不能忽视的高峰,被称为“诗王”或“诗魔”。

与杜甫***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不同,白居易所处中唐,少年时代就好几年生活在战乱的动荡之中。有资料记载,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功到读书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就头发全白。

或许文人都有一腔“学而优则仕”、以身报国的热血壮志,在白居易的“职场”生涯中,他有受到皇帝赏识的高光时刻,也有被贬的落寞低谷,但紧紧陪伴在他身边的,始终有诗。

得意时诗歌创作积极反映民生疾苦,补察时政;失意时远离中央朝廷,诗酒自娱,写起诗来直抒胸臆,平易好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每一首“白氏出品”,都是那么雅俗共赏,正是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生动诠释。

白居易一生不仅花了很多心思写诗,还把更大的心思花在了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论点。情是诗的基础,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直白来说,就是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其他诗人,白居易对***诗歌的影响深远。北京大学严少璗教授认为:“在***古代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位作家,像白居易那样对***中古时代的文学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也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如此深入地打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资料显示,白居易在世时,其诗歌作品就被遣唐使带到了***。据考证,当时传到***的白居易诗歌主要以《白氏文集》《白氏长庆集》为主。在***9世纪到12世纪,白居易诗歌不只是作为异国文学珍品供其鉴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示范”,供作家们在创作中学习。这一时期的***汉诗、和歌、物语、散文,几乎在文学的一切样式中,都不同程度显露了模拟白居易文学的痕迹。***平安时代的***学者大江维时编撰的《千载佳句》一书中,收录了中日诗人1110首诗歌,白居易诗歌就有535首,排名***。在***,关于白居易的研究很早就进入了专业层面。

此外,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很早就有白居易作品的传播和研究,***评论家的话来说:“白居易的诗歌***超越了他自己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