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

发表日期:

(九)养竹记

1 原文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依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厅实焉。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长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圆形竹筐)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崩,草木茂盛貌)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有何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厅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贤者云。


2 字义

本:根固:稳固建:树立倚:偏颇虚受:虚心接受砥砺:磨练锻练

名行:名节操行树:种植竹子如是:像这样

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拔萃:唐***中进士,还要经过吏部考试,过关后才能授***。自居易三十二岁这年,以“拔萃”登科。

校书郎:秘书省属***,管理校勘和整理国家图书典籍。

常乐里:长安的里名。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

(tiǎn):灭绝,此指摧残。瘁:劳伤,此指毁坏。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

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

繇:同“由”。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篲箒(huìzhǒu):都是扫箒。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shān)(yì)荟,剪除茂盛的杂草。封:培土。

斯:指这所房子。体:体悟。实:充实,充满。

3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4 赏析

公元803年,考上进士已有3年的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等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唐代的秘书省主管太史及著作出版,而校书郎则是负责校刊书籍的小***,当时已经32岁的白居易,颇感“小才难大***,典校在秘书”。白居易来到长安,首要的问题就是住在哪儿?虽说白居易少年时就曾来到京城闯荡,但是正儿八经在长安城“落户”,还是到任校书郎后。在长安,白居易和现在很多初到大城市的人一样选择了租房。白居易租住的房子并不差——常乐坊内已故相国关播的宅院中被称作“东亭”的一部分,这处小院落里有茅屋四五间,白居易在此养马一匹,雇了仆夫两名,就算安了身。唐长安城里有两处chang乐坊,它们读音相同,字却不同,现在西安交大所在的这处是‘常乐坊’,长安城的东北还有一个‘长乐坊’,现在大概在第四***医大学附近。千万不能搞混了。

住进相国府的***天,白居易到东亭内四处走走,来到了东南角,惊讶地发现了这里有一片竹丛,然而这片竹丛却枯黄憔悴,没有丝毫“***”。他向相府内的老人家请教,才得知这片竹子是已故相国潘播亲手所植,相国死后,府内房舍被他人租***,房客们常将竹子编筐子、做扫帚,乱砍滥伐,剩下的残竹不足百根,杂草丛生。白居易本是爱竹之人,又感慨于自己当下的不得志与这些相国亲自栽种、如今却被世俗之人糟践的竹子相似,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在东亭的墙壁上写下了这篇《养竹记》。文中将竹子比作贤人,竹子和贤人都是由于使***它们的人不同才能显示出不同。从此之后,白居易便精心种植这片竹林,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竹林很快便一片“欣欣然”了。

如今,这位大诗人在“东亭”内的事迹,也只能通过《养竹记》一文略知一二。这篇《养竹记》于1995年由***学者霍松林先生题写,在西安交大百年校庆前刻碑立于交大校园内,石碑被嵌入一面仿古的白墙中,以仿照白居易墙上题写《养竹记》的故事,白墙的后面,一大片翠竹郁郁葱葱,白居易的雕像则立于墙壁的一侧,其对面,是“东亭”纪念亭,由国学***启功题写牌匾。

常乐里是白居易踏上仕途***居住地,寓居近约3年。对于京城长安的城市***,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曾有传神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内道路似经纬网,有笔直的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而被南北大道分隔的六十四“坊”,恰如农民精心呵护的菜地。虽然这里“十二街”是虚指,但形象地说明了唐代长安城作为***大都市的气势与特征。据历史文献看,唐代在常乐里、道政里居住的人,大多是***大户,难怪白居易诗中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白居易在常乐里的经历,对他一生都产生了影响。办公之余,他辛勤整治耕耘了关宅东亭杂草丛生、被人滥砍乱伐后的刑余”之竹,竹林得以恢复,“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并在东亭之壁题写《养竹记》,以贻其后之居斯者”,希望居住在这里的后来者,能够以翠竹树德、立身、体道、立志的***品质来自勉;亦寄希望于***贤者,“竹不能自异,惟人***之;贤不能自异,惟***贤者异之”。翠竹似贤,君子种竹,意在见贤思齐。正如疏于管理、翠竹会被淹没杂草之中一样,贤人也会淹没于众庶之中。

竹是植物,并无人情。白居易爱竹,因为竹似贤”。他常常对竹而饮,寄物养性言志。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长诗云:“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白居易置酒待友,玩赏东亭竹,数竿对一壶,情系国家黎民,期望实现兼济之志,或者说期待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甘心“常乐里闲居”,愿望为国家多多效力。

白居易离开常乐里后,一生作了许多咏竹诗。白居易任京***期间,先后三次住在新昌里(37—40岁,50—51岁,56—57岁)。新昌里在常乐里正南,两者之间隔着一个靖恭里。在新昌里住宅,白居易在庭院里仍钟情种竹,《养竹记》中“君子人多树之为厅实焉”句,既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实践与乐趣。长庆二年(822),他赴任杭州刺史途中,仍念念不忘新昌里宅院的竹园,作《思窗竹》云:“不忆西省松,不忆南宫菊。惟忆新昌堂,萧萧北窗竹。窗间枕簟在,来后何人宿?”据《新唐书》本传记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显示了他“兼济之志”的过人才干。

白居易入仕自常乐里东亭植竹始,一生不管走到那里,都以“养竹”寄托情志。如《新栽竹》云:“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见此溪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稍稍有余清。***近窗卧,秋风枝有声。”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阳履道里,觅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杨宅“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也就是说仅竹林的面积就相当宅院面积的九分之一。在杨宅基础上,白居易还不断对庭院加以改造,如设置天竺石、太湖石,作西平桥、开环池路等。而翠竹则是充实庭院的***植物。太和三年(829)夏,白居易为洛阳住宅作《池上篇》,辞曰:“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识分知足,外无求焉。……优哉游哉,吾将老乎其间。”(《新唐书·白居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