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名片——白居易之归葬香山

发表日期:

修建陵园:

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在下邽北原修建了白家陵园。十月,先移祖父祖母灵柩,又移父亲母亲灵柩安葬在白家陵园隔年外祖母四弟灵柩回下邽安葬。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长兄去世葬于下邽祖茔。宝历二年(826年)冬,胞弟行简卒,葬于下邽祖茔。大和八年(834)春,移堂叔白季康灵柩归葬下邽祖茔。

白居易《祭弟文》:“下邽北村,尔茔之东,是吾他日归全之位,神纵不合,骨且相依,岂恋馀生,愿毕此志他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铭》:“先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终於东都履道里私第。・・・葬於华州下邽县临津里北原,侍御、仆射二先茔也。说自己要归葬下邽坟的位置都作了明确交待。

归葬香山:

白居易弥留之际:遣命不归下邦,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遗命薄葬,毋请谥。”

白居易生活在南宗禅兴盛的时代,“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而皈依南宗。贞元十五年(799),他师事圣善寺凝公,又师事惟宽禅师贞元十九年(803年),在佛光寺师从如满僧。

紫兰寺碑载:白居易其母常到村西兴福寺拜佛祈福。白居易进士后,为兴福寺佛像各缝制了一套紫兰衣,并捐银修缮。为彰白氏家族好佛之功,更名紫兰寺。

《旧唐书白居易》载:奏贬江州刺史。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

杭州刺史任上:“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僧徒多怅望,宾从亦裴回。”白居易从惟宽禅师受到禅理,又得鸟窠禅师的教化。

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舍俸钱三万,让画工画西方***一部和弥勒上生图一帧。又出资修香山寺“合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七十卷,乃作六藏分而护焉”。

白居易在履道坊私第内立陀罗尼经幢。常作诗“僧***多同宿,宾来辄少留。”“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并虔心钻研经典,身体力行地礼佛参禅。

白居易晚年,尽遣侍妾,隐居香山专修。《念佛偈》云:“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陀。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香山北部有琵琶峰。峰前是峭壁,峰下是伊河。峰顶除了“一棺地”是黄土,其余都是青石。这样的地形是绝***之地,势必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的。

白居易学识渊博,不在“藏风聚气”的邙山寻一处***,偏要家人把自己葬在琵琶峰“绝***之地”呢?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他隐居于此,寄情于龙门山水,香山空灵之气,已深深浸入其骨髓之中。

白居易为***数十载,在长期的***场坎坷中,认识到***场的黑暗,宦海的险恶。他怀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却不能施展,又改变不了现状。诗人退出***场倾轧后,对仕途***失望了,决定将自己葬在琵琶峰“一***地”,以此自断后辈子孙的***路,使后辈子孙洁身自好,不去***场空耗生命。也彰显了诗人死亦为***雄的***封建社会的决心。

登香山而望,苍松翠柏簇拥的白墓为“琴箱”,芳草墓道则酷似曲颈,三根“琴弦”清晰可见。“香山居士”葬在这里,合了《琵琶行》意蕴,遂了诗人心愿,静静欣赏伊水徜徉,可谓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佛陀静静在此,目睹着生老病死、宦海浮沉、宠辱悲欢;亦在洞悉世俗一切虚空幻灭的真谛。“望阙”,东眺嵩岳隐约如云,西望窟龛密如蜂巢,南瞰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蜒起伏,游目骋怀,妙趣倍增。此墓、此山、此龙门,正是诗人长眠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