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辉煌十年的三登科第
本章导读:白居易十年内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三登科第的发祥之地
贞元十五年秋,白居易应乡试于宣州,作为宣州的贡生由宣歙池观察使崔衍“贡”往长安应进士试。***年二月十四日,于中书侍郎高郢主试下,以第四名及第,十七人中年龄***小。
贡生,是科举时代地方***员在秀才中选拔成绩***者升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的生员,也就是把***的人才贡献给皇帝,因而这些人被称为贡生。
唐朝的科举制度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就是生徒,指由京师和地方州县学馆出身的学子,直接送往京城应试,即生徒来自于***学堂;另一个就是乡贡,指学馆以外的学子,基本上是那些“自学成才”者,在其户籍所在地的州县参加州县组织的考试(乡试),及第(成绩合格)后再送往京师应进士试,这些被送往京师的学子就称作乡贡。
唐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东郭宅,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之后又长期在徐州和江南一代生活。贞元十年(794年)五月,父亲白季庚卒于襄阳***舍,白居易一家的生活一下子就陷于困境,白居易也因为生活穷困失去了“生徒”的资格,被举为“乡贡”自然就成为他参加科举考试的***途径。
白居易应乡试于宣州,今天有人说他是“******”,这种说法对吗?如果白居易是在唐朝初期在宣州应乡试,他就是“******”;但在白居易那个时代就不算是“******”。唐代的乡试始于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四年(621年),那时的“贡”举对户籍要求很严,被“贡”举者必须是本州县户籍。到了武则天时代,由于当时学堂废隳,乡贡大行,报考乡试的户籍***已经不复存在,学子们可以***选择州县报考。选择报考地往往考虑两个条件,一是分配的乡贡名额,二是能不能“行卷”。当时,乡贡名额是按州的等级分配的,《唐摭言》载:“开元二十五年,敕应诸州贡士,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宣州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就上升为望州,为江南重镇,乡贡名额与上州一样也是三人.名额多,对学子们自然有吸引力了。什么是“行卷”?原来唐代的科举考试***是不密封的,录取考生也不完全看成绩,还需要有达***显贵或者知***士的推荐。考生在考前要把自己平日的习作呈送给那些达***显贵或者知***士,通过他们向主考***推荐,以增加录取机会,这就叫“行卷”。“行卷”在当时也是合法的。
白居易选择在宣州参加乡试,首先因为宣歙池观察使、领宣州刺史崔衍重才爱贤,就是今天常挂在人们嘴上的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府第就***了不少的***人才,如崔群、崔玄亮、钱徽等等,崔群以后还当上了宰相。其次,白居易的大哥白幼文当时任饶州浮梁县主簿,与崔衍相识;而且白居易有个叔叔叫白季康,当时就在崔衍管辖的溧水县当县令,与崔衍是上下级关系。再加上崔衍对白居易的文才早有所闻,知道白居易不是一般的学子,于是欣然同意白居易在秋天参加宣州的乡贡考试。白居易乡试的试题是《射中正鹄赋》和《窗中列远岫诗》,这一赋一诗深得崔衍的赏识,***终被崔衍贡往长安应进士试(省试)。
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十四日,白居易以第四名考取进士。及第后,白居易念念不忘崔衍的举荐大恩,在《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诗里称赞崔衍“行为时***,言作世蓍龟。盛幕招贤士,连营训锐师”。在诗的结尾还特地写道崔中丞的大恩永远不会忘记,“扶摇重即事,会有答恩时”,将来自己发达的时候,一定要报答崔中丞(见《白居易集》第***页)。
白居易一生都不会忘记宣州,因为那里是他的发祥之地。宣州是他通往仕途的***站,为他开启了入仕的大门。
(二)堪称法典的百道判词
白居易在贞元十八年(802年)的冬天,于吏部侍郎郑珣瑜的主试下参加了“书判拔萃科”的考试。考前,白居易做了精心的准备,模拟***做了《百道判》(注1)。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春天,果然与元稹、崔玄亮等人一同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百道判》是白居易自拟题目、自作答案的考前习作,并不是在实际司法审判时所使***的实判。因为是模拟性质的,因而称其为拟判。“判”就是判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类似今天的司法判决书。在古代,读书人如果过了礼部的考试关,那才仅仅取得了参加选拔***员考试的资格,还必须过吏部的有关考试关。在唐代,吏部选拔***员有四条标准,***条是“身”(身材与气质),***条是“言”(语言表达),第三条是“书”(书法艺术),第四条是“判”(撰写判词)。“判”在四者中属“***要义”。
白居易撰写的判词不仅数量可观,有上百道之多,而且在语言运***和适***法律的准确性方面都独树一帜,成为后来举子们争相效仿的范文。
在《百道判》第七十二道判中,白居易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景”的人结婚三年还没有生子,父母要休他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又无家可归。白居易的判词是这样写的:
承家不嗣,礼许仳离;去室无归,又难弃背。景将崇继代,是***娶妻。百两有行,既启飞凤之兆;三年无子,遂操《别鹄》之音。将去舅姑,终鲜亲族。虽配无生育,诚合比于断弦;而归靡适从,庶可同于束蕴。故难效于牧子,宜自哀于邓攸。无抑有辞,请从不去。
白居易的判词写得既不悖礼法,又合于人情,可谓文情并茂。首先把双方的难处摆充分:男方娶妻是为了传承香火,妻子三年不育,有可能会断了男方香火,“礼许仳离”,就是按理应该判离;女方“终鲜亲族”,无家可归,娘家没有亲人,如果仳离就将无依无靠。白居易***了两个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一个是“庶可同于束蕴”,另一个是“宜自哀于邓攸”。前一个典故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乡间一妇人与邻居老妇相处得很好,有***,妇人被婆家人怀疑偷了肉赶出家门。妇人含着眼泪向老妇告别,老妇告诉妇人:“你慢慢地朝回***家的路上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叫你回来。”妇人听了老妇的话一步挪四指慢慢朝前走。老妇看妇人渐渐远去,立刻把自己的棉袄撕成一条一条的,然后又搓成火条(束蕴),假装到恶婆家借火,故意说:“俺家那只***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两只***争肉吃,一只被咬死了,我来借个火回家煮***肉,煮好后分些给你吃。”说完又装着很着急的样子往家走。望着老妇的背影,恶婆很快意识到是自己错怪了儿媳妇,于是急忙叫人把媳妇追了回来。白居易***这个典故的***意就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像老妇那样善良,要像老妇那样有同情心,尽力帮助无辜受欺侮的弱者。后一个典故“宜自哀于邓攸”,说的是晋朝有一个人名叫邓攸,很是善良。带着儿子和侄子逃亡时,路上遇到贼寇,舍弃自己的儿子保住了侄子,因此晚年竟然无子。时人哀伤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注2)。白居易***这个典故就是要告诉男方:无儿,那是天意,要像邓攸那样接受天意,不要过于责难妻子。判词在***点明判决结果“无抑有词,请从不去”,明确告诉男方不要再说什么了,允许妻子继续留在家中,不准仳离。
你看,白居易的判词说理充分,彰显了十足的人文关怀,是不是值得今天那些司法人员学习呢?
唐代的判词不仅常***典故,还常***其它的表现手法以加强说服力。《百道判》***道判讲了这样一件事:“甲去妻后,妻犯罪,请***子荫赎罪,甲怒不许”。甲把妻子休了后,妻子犯了罪,他们的儿子做了***,按照法律,妻子可以申请***儿子的名义为自己赎罪(子荫),但是丈夫坚决反对。白居易的判词一开始就说,“二姓好合,义有时绝;三年生育,恩不可遗”,也就是说两姓结亲有恩断义绝的时候,但***之情却是割舍不断的。为了进一步说理,白居易接着就***了个比兴:“凤虽阻于和鸣,乌岂忘于返哺”?美丽的凤和凰可以不和鸣,但乌鸦哪能忘了返哺之恩?一个比兴就把三方(夫、妻、子)的两层关系(夫妻关系、***关系)说得一清二楚。
白居易的判词结构严谨,滴水不漏。第四十八道判的案例是“景与乙同贾,景多收其利,人刺其贪。辞云:知我贫也”。
白居易的判词开头就表明观点:“仁无贪货,义有通财。在洁身而虽乖,于知己而则可“。意思是说仁义之人不仅不贪财,还可以让财。虽然那个叫“景”的人多分了财,但在知己朋友间是可以的。接着白居易就指明双方的理由,“景乙奇赢同业,气类相求。竞以锥***,始闻小人喻利;推其货贿,终见君子***心。情表深知,事符往行。如或贫富必类,自当兴让立廉;今则有无相悬,固合损多益寡。”意思是说两个人经商,彼此应该以诚相待。有人从中偷窃,这说明是小人求利;有人有意让财,这说明君子大度。知己间的深情,自古有之。如果两人家境相当,自当谦让和廉洁;如今两家贫富悬殊,多分一些给家境贫寒的,也是应该的。末了,白居易又说:“是为徇义,岂曰竭忠?受粟益亲,孔子***敦吾道;分财损己,叔牙尝谓我贫”。这样做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义气,哪里称得上是竭尽忠诚?接受朋友的好处,可以使朋友之间更加亲近。孔子***的就是这种方法。鲍叔牙多分财货给管仲,也是知道管仲家里穷,更需***来养活他的老娘。结语,白居易这样说:“无畏人言,俾彰交态”,不要害怕别人说什么,朋友之间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交往方式应该得到彰显。
白居易撰写《百道判》原本是应对吏部的选拔考试,然而他哪里会想到以后礼、吏部举选人(注3),多以他“私试赋判(注4)传为准的”(注5)。《百道判》虽说是应考前的习作,但白居易准确运***法律的能力可谓执法者的楷模,他那高超的驾驭散文的能力,如同他的诗歌一样,都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1:见《白居易集》第733——769页。 注2:邓攸,字伯道。
注(3):礼、吏部举选人:唐代礼部主持进士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叫作举。吏部主持专科考试,合格者可以授***,叫作选。
注(4):私试赋判:古时,进士将试前,这些应考的人“群居而赋,谓之私试”。唐代应进士试须作赋,应吏部试须作判。赋和判都是文体的一种。注(5):准的:标准。
(三)仕途生涯的开篇之作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白居易参加吏部主持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年春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直到元和元年(806年)春罢校书郎,一干就是三年。
校书郎在唐代是读书人解褐后***主要也是***令人羡慕的***职之一,更是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唐代以校书郎起家的诗人和文士就超过十人,如杨炯,张悦,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德裕,李商隐,杜牧,韦庄等等,其中张悦,张九龄,元稹和李德裕四人后来先后担任过宰相,其他即使当不上宰相,大多都升任中书舍人,给事中,侍郎,郎中等******职,可见,校书郎的前景诱人***极。但是对校书郎的条件要求相应也高得多,非进士出身莫属。
秘书省校书郎是进行校对和专门典校藏书工作的,并不忙,生活很舒服。白居易在《长乐里闲居偶题》诗中是这样描述校书郎生活的:“······幸逢太平代,天子好交儒。小才难大***,点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千六,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注1)一个月才上两次班,月工资就有一万六千钱,还有仆人侍候,日子的确潇洒。
但是,白居易并不因这样的潇洒日子而悠哉乐哉。白居易时代的唐王朝面临着十分危险的局面:藩镇割据占山为王,时不时还要发动叛乱;宦***独大,权倾朝野,甚***就连皇帝的命运都握在手里;朝廷四分五裂,整个大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初入仕途的白居易以天下为己任,唯生民为牵挂,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公元八零四年(贞元二十一年,也是永贞元年)正月,德宗卒,顺宗即位。二月,以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执谊重***王伾,王叔文,开始了永贞革新。这在当时是唐王朝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唐朝的兴衰,也关系到许多有才能的读书人的命运。当时,白居易虽说只是一个九品闲职的基层小***,***小名微,但是他哪管这些,韦执谊二月十一日任宰相,白居易十九日就迫不及待地写信给韦执谊。这封洋洋洒洒数千字的长信名为《为人上宰相书》(注2),“为人”就是“为民”,并非汲汲于个人的私利。其要点是:劝韦执谊明视听,以天下人之耳为耳,以天下人目为目;不应蔽目塞聪,自以为是,或被左右之人所蒙蔽;应接近士人,广开言路;应对百***惩恶扬善,赏罚分明,升黜得当;应举贤任能,明辨是非。对于天下的***日耗,兵马日多,僧徒游手无所事事之人日众,生产不增,赋税益重,边境不宁,水旱兵戎屡兴等等情况,宰相应该“补既往之失,图将来之安”。白居易在信中非常强调“时”的重要性,认为韦执谊已得“时”,得“权”,得“位”,得“宠”,应该抓紧时机利***这些条件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还催促他说:“明年不如今年,明日不如今日”。又引***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话,表明“时之难得而易失”。由此可见白居易迫切希望改变国家危险局面急不可待的心情,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信中。
白居易与韦执谊素不相识,“足不践相公之门,目不识相公之面,名不闻相公之耳”,之所以“卒然以数千言尘黩执事者”,就是为革新派加油,促进革新派及早行动,“欲以济天下憔悴之人死命万分之一也”,也由此可见白居易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白居易由于当时***卑职微,没有参与永贞革新,但从《为人上宰相书》这封长信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是拥护和支持的。对于革新失败白居易在诗歌里更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如《寓意》***首:“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注3)。如果说这首诗没有明说是写韦执谊被贬时的凄凉情景,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寄隐者》就直截了当地描述韦相被贬崖州司马、***送别时的凄惨场面:“道逢驰驿者,色有非常惧。亲族走相送,欲别不敢住。私怪问道旁:何人复何故?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樞务。禄厚食万钱,恩深日三顾。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注4)。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韦执谊的极大同情,也表明了白居易对永贞革新的坚定态度。
秘书省校书郎是白居易踏入仕途的***站,期间所发生的永贞革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重要时刻,即在韦执谊拜相不到十天的时候,白居易就向韦执谊上书,***陈说国家大计和当务之急,并提请韦执谊不失时机抓紧时间推行新政,以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从而清楚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之情怀。
注1:见《白居易集》第66页。注2:见《白居易集》第417页。
注3:见《白居易集》第28页。注4:见《白居易集》第19页。
(四)安邦治国的真言妙方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校书郎任满,与元稹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遂成《策林》七十五篇(注1)。这是为应对制举考试的模拟答卷。“策”的意思就是回答皇帝的提问,是制举考试的一种形式。白居***过几个月的认真准备,就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好的见解,阐述了精辟的方略,显现了刚刚踏上仕途的白居易***家的风采。
由于《策林》七十五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仅就他的***主张做一些探讨。
白居易非常重视修明政教,认为国家的兴废理乱首先取决于政教是不是能得民心,执政者的***路线是不是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策林二》里白居易这样说:“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常乱。盖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一念于德,而邦有以渐于兴。交应之间,实犹影响。”意思就是一个好的政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反之,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就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和反对,涣散人心人力。***路线的决定作***就在这里。
那么,什么是好的***呢?白居易在《策林七》里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好的***就是“以天下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因为“顺其心以出令,则不严而理;因其欲以设教,则不劳而成”。只有顺应了民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自然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白居易认为,“顺其心”,“因其欲”,就会“政教洽”,才能呈现“四海宁”的大好局面。
有了好的***路线这只是一方面,如何落实?就要看各级***吏了,因此,首先在***吏的选拔上白居易提出“行赏罚以劝举贤”(策林三十九),做到“量材授职”(策林三十),并且还要对***吏进行严格考核,根据政绩予以提拔或罢免。他说:“吏能有闻者,既以四考迁之;政术无取者,亦宜四考黜之”(策林三十二),“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审其罪而纠之以法”(策林三十七),从而纯洁“干部”队伍,防止宦***,藩镇等***国家要职,为害社稷与百姓。
什么是立国之本,这也很重要。白居易主张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他说:“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馁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斯者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策林十九)。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白居易建议要“禁兼并,均贫富,诚厚敛,去杂税”(策林二十五)。白居易反对兴修佛寺和厚葬,提倡节***,兴修水利,为百姓创造***的生活环境,使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
《才识兼茂名于体***科一道》是白居易在元和元年做完《策林》七十五篇后参加当年四月名为《才识兼茂名于体***科》制试时的答卷。在答卷中,白居易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提出了如下建议:“去烦扰之吏”,“黜苛酷之***”,“省修葺之劳”,“减服御之费”,“薄麦禾之税”,“轻布帛之征”,“节声乐之娱”,“損嫔嫱之费”。这八条中,前两条就是整肃吏治的内容。白居易认为“古先圣王之理也,制欲于未萌,除害于未兆。******而后责之,吏***而后诛之,惩则惩矣,不若审其才,得其人,使不***于******也。”***清民自安,社会上很多问题都出在***吏身上,如果等到问题出来了才去解决,才加以整治,就不如事先加强教育,***铁的手腕管理***吏队伍。白居易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白居易在答卷中敢于直言,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说,汉文帝时天下治理得很不错,可是贾谊并不满意,在上疏中却说现在的社会状况是“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而当时的现实则是“汉兴四十载,万方大理,四海大和”。贾谊说了过头话,汉文帝怪罪他了吗?没有。“文帝容之而不非······书之史册,以为美谈”。白居易拿当朝皇帝唐宪宗与汉文帝相比,质疑唐宪宗:“臣观自兹以来,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汉文帝时者,激切之言,又未曾仿佛于贾谊疏者。岂非君子明圣不侔于文帝乎?臣之忠谠不逮于贾谊乎?不然,何衰乱之时多,而切直之言愈少也?”白居易这几句话是婉转地批评唐宪宗不能像汉文帝那样有肚量,能够听进去不同的意见,甚***是错误的意见。正因为白居易对策语太直,甚***竟敢批评皇帝,所以在这次制试中才仅入第四等(注2),于四月二十八日授周***尉。
以前对白居易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宣传得很多,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大诗人,但是读了他的《策林》与《才识兼茂名于体***科一道》后,就会恍然明白:原来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大有抱负的***家,他的那些中肯独到的见解称得上是安邦治国的真言妙方。
注1:见《白居易集》第662——731页。 注2:唐代制科无***等和***等。
(五)体恤百姓的周***县尉
县尉在唐代是底层小***,对上司要笑脸逢迎,对黎民百姓则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白居易对于这种职务是不满意的。元和二年他在《京兆府新栽莲》诗中这样写道:“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清泥污,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扎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自比东溪莲,说自己来周***当县尉是“不得地”,是“扎根非其所”。唐代,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城中,下辖二十余县,周***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以“污沟贮浊水”比喻京兆府***场的污浊,前半部分写东溪莲移植于污水中而色香尽失;“物性犹如此”两句引出后半部分的感叹,叹莲之遭遇也是叹自己的遭遇。元和三年白居易又在《论和籴状》中说:“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睹”。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白居易对担任县尉一职的不满。
在周***县尉任上,白居易非常惦念普通农民。他虽说在任只有一年多,可深入田间地头的机会却不少,就是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五月收麦天也是如此。当时,村子里丁壮男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在南岗收割小麦,他们“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只是希望能把麦子早日收到家,就是再累再热也心甘情愿。然而,这低得不能再低的期望也不可能实现。这不,“左手秉遗穂,右臂悬敝筐”的贫妇人就是现实的例子。这位贫妇人说,她家的麦子交税都交完了,没办法,为了生存就只好拣掉在地上的麦穗了。这是白居易在元和二年(807年)写的《观刈麦》(见《白居易集》第4页)一诗中描绘的辛酸场面,那位贫妇人其实就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当时社会底层的广大贫苦农民的缩影。面对此情此景,白居易虽然极度同情那位贫妇人,但他无力更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只好发出无奈的感叹,自责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比起那些曾事农桑却不得温饱的贫苦农民,自己有什么功德可言?内心的愧疚和贫妇人“家田输税尽”的窘境使白居易非常不安,满脑子尽是那位贫妇人的憔悴神色,***到晚忘都忘不了。
民间不是流传这样一句话吗?“衙门大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传说在周***尉任上,白居易一反传统的衙门大门朝南开的习俗,在北面开门,意在表明寻常百姓照样也可以进得衙门来。白居易对贿赂深恶痛绝,有一次两个有钱人为争地皮打***司,一个在西瓜里装满银子,另一个在鱼肚子里装满银子。白居易识破他俩的伎俩予以揭露并***脏银救济贫苦百姓。
周***,是白居易为***之路的***站,他心念穷苦百姓,秉公廉洁执法,***实际行动向百姓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