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家风

发表日期:

白居易是白氏家族家训的践行者和超越者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崇尚的风气,家风由书面形式表示出来、***来教育后辈子孙就是家训。训,当教导、教育讲。在家训里,当规矩、规范讲。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家族,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人或者家族中人,本质就是培养人们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白居易家族肯定少不了家训。白居易32岁时出任校书郎,这年是贞元十九年(803),当时他的三叔白季轸任许昌县令,只两年功夫,治下的许昌便“民***康、政***暇”。在***民都有储蓄之后,他才考虑修建新厅这件事。据白居易介绍,整个新厅“俭不***陋,壮不***骄”,建厅是为了“庇身”和办公方便,并不追求奢华。白居易在新厅建成后写的《许昌县令新厅壁记》里认为,叔叔白季轸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源于“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并“奉而行之”。具体在白季轸身上的表现,白居易总结为“约己以清白,纳人以简直,立事以强毅”。“以清白,故***吏不敢侵于民;以简直,故狱讼不得留睛庭;以强毅,故***镇不能干于县。”白季轸能做到这一切,就是遵家训的结果,说到底是个人品德在起作***,其家训的影响不可低估。白居易提到的“清简”就是白居易家族较早的家训。因为白居易出身于士大夫家庭,这个早期家训与士大夫的行为规范的关系较为密切。


大约820年到821年白居易在长安任职期间,白居易在研究了东汉学者崔瑗的《座右铭》后对崔瑗很是敬仰,把他的座右铭写下来悬挂于屋内的墙上时时激励自己。但白居易总觉得崔瑗好像有没说完的东西,于是便写了《续座右铭》。  


白居易的《续座右铭》虽然***于自励,但他说他要“身殁贻后昆”,把自己***来自励的文辞留给后人,要求后人必须这样做,否则就不配做他的子孙。因此,他***来自励的《续座右铭》,在“清简”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后,很自然地就成为白居易家族的家训了。


《续座右铭》原文如下: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


游与***分岐,居与正为邻。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


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是,行云贵日新。


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


后昆苟歹是,非我之子孙。


【译文】:


崔瑗崔子玉的《座右铭》,我很是敬仰。虽然我没有全部实行,但也常写下来悬挂于屋内的墙上。可是我总觉得里面好像有没说完的东西,因而便续写了这个座右铭:


不要羡慕富贵,也不要忧虑贫贱。应当问问自己的道德品质怎么样,贵贱是不值一提的。


听到诽谤不要忧伤,听到赞誉不要高兴。应当考察自己做得怎么样,诽谤和赞誉不值得谈论。


不要骄傲自满,瞧不起人,以能够远离别人的侮辱;不要***献媚的脸色乞求事奉别人,以能够自己尊重自己。


出游要远离***,居家要与正直为邻;从中有取有舍,此外就没有什么亲疏了。


修养外部与内心,静静地保养和顺与纯真;修养内部也不要遗漏外部,自己的行动一定要遵循礼义和仁爱的准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峻的山峰也是由微尘积累起来的;我们的道德品质也是这样,要实行它,贵在自己每天都自我更新。


我不敢要求别人怎么样,姑且自己时刻牢记吧!我要一辈子自我勉励,死后再传给子孙;如果子孙违反了他,那是不配做我的后代的!




白居易《续座右铭》的核心就是如何做人,要求个人的行为要以礼仪和仁爱为准则,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白居***常把他的《续座右铭》带在身上,努力践行《续座右铭》倡导的精神。有这么一个例子:任杭州刺史时,决定修筑湖堤,兴利除害,而当地***员却以“不利钱塘县***”为由,横加阻拦,更有甚者,说会触怒天庭带来老天报应。面对众议、非议,白居易的可贵就在于,他严格按照他在《续座右铭》里说的“自问道何如”,白居易说的“道”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一不管利不利***,二不管利不利己,而是考虑对老百姓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于老百姓就排除万难为民计利。白居易力排众议带领百姓奋战在湖堤上,***终湖堤筑成了,把一泓清水留给了杭州百姓。


再举一个例子:白居易十分清廉,当年他从杭州离任返乡,带回两片天竺石。在一般人看来,区区两片石根本不值一提。但白居易却认为这不起眼的两片石会伤了自己的“清白”,特地写诗暴露自己从天竺山取回两片石这件事。白居易坚定地照着他在《续座右铭》里说的“自顾行何如”去做,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对待两片石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他是“放大”了看的,正所谓“高山起微尘”。白居易认为,取两片石与贪污“千金”,没有多少区别。他的这种自责、自检、自省,体现的是一种慎微的自律态度,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慎微作出了榜样。


白居易的整个兼济人生,不仅是落实他的《续座右铭》的过程,而且更有了质的飞跃: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作诗,揭批社会黑暗,表达百姓心声,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诗为民而作,事为民而做,其言其行、其思其想早已超出了《续座右铭》达到的境界,而与人民结为一体。如果说白居易的《续座右铭》聚焦在一个家族,心里装的是他的后辈子孙,那么,他后来在***场上展现的济世惠民伟业,聚焦的则是“天下”,心里装的是天下百姓,***少也是一方父老。相对于家族成员的为人之道,白居易的视野和胸怀从家族转向了天下,这是飞跃,是升华,是更上一层楼。所有这些归根结底就是,白居易一辈子秉持自我勉励,“终身且自勖”“行云贵日新”,永远前进在路上。





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唐)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




雨砌长寒芜(1),风庭落秋果。窗间有闲叟(2),尽日看书坐。


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多取终厚亡(3),疾驱必先堕(4)


劝君少干名(4),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我心知已久,吾道无不可。所以雀罗门(4),不能***我。




今译:


雨水浸渍的台阶长出荒芜的杂草,庭院里落下秋天的果实。窗前一赋闲老人,整天坐在那里读书。


书中读到历史往事,其中的福祸历历在目。过多地贪图物质与名利必定引来深重的灾祸,尽力驱赶车马急速行进必定先堕落。


劝你们少去追求名誉,名誉是禁锢自身的枷锁。劝你们不去贪求物质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贪欲是焚毁自身的***火。


我心里很早就明白这些道理,我认为身外的名利是不可贪求的。所以即使门可罗雀,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


品读:


也许白居易为人为***太忙碌,所以他对“闲”有一种特别的爱。他的诗有不少就写到对“闲”的独特感受。他在年轻时写过一首《晚秋闲居》:“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白居易六十三岁时,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写下《喜闲》一首诗,明确表达自己对“闲”的态度:“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这年白居易七十一岁,他欣然写下《闲乐》:“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 会昌五年(845),白居易七十四岁、虽年事已高,但爱“闲”依然,作《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不管是人生得意的时候,还是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不管是在职期间,还是丁忧之际,“闲”和白居易如影随形,不离左右。从白居易诗歌题目看,有:闲游、闲坐、闲居、闲眠、闲泛、闲行、闲步、闲题、闲放、闲饮、闲吟、闲咏、闲望、闲卧、闲出,闲忙、闲闷、闲适、闲独、闲乐,闲夕、闲园、闲宴、闲事、闲意等等。白居易在自己编的《白氏长庆集》中,将诗歌分为七类,闲适诗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诗中之“闲”,是一种人生体验、也是生存智慧。他爱闲、乐闲、适闲,但他并不忘记在闲中对晚辈进行清廉家风的诗教。《闲坐看书贻诸少年》就体现出他的“闲教”。他在诗中写道:“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名利是缰锁,富贵如浮云。“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白居易《感兴二首》之一)如果一味贪图个人名利,甚***见利忘义,那名利就会成为捉弄他的缰锁,顺则生爱,逆则生憎。


  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告诫他的少年晚辈们:“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堕。”这个警告出自《***》:“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 “所以说,过份的贪求物质与名利***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白居易化******的话,训导诸侄不要贪名逐利,是为了使他们保身免祸。因为狂热地追求名利,难免会丧身败家。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白居易《感兴二首》之一)。白居易在诗中训导诸侄“少干名”“少求利”,并把“名”“利”比作“锢身锁”“焚身火”,教育他们廉洁做人,不要成为追名逐利之徒,这不仅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而言也有一定的警示作***。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原文: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1)


今日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2)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熏花果(3),兰汤洗玉肌(4)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译:


今天我和妻子很高兴,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我自己叹息生育女儿晚了,因此也惊叹自己见孙子迟了。


物以***为珍贵,情却以年老更慈爱。

新年逢吉日,孙女满月时家人叫我给她起名。

点起***桂木做成的火炬照明庭中花果,***香料泡成的温水给孙女洗澡。

怀中有孙子抱就是很好的事,为何一定要抱上男孩呢?


品读:


古人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却非常喜欢女儿。白居易38岁时才有了一个女儿。妻子因生女儿而心有歉意,他却开导说:“自古以来,英雄也不全是男儿,传说中的木兰不就是女儿吗?我虽不识***剑,却通诗文,女儿无须替父从***,却能助父为文。”他愉快地给女儿起了名字“金銮”。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对女儿的教育上,希望女儿成为皇帝也赏识的翰林学士。平时,白居易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怜爱无比。不料金銮在3岁时生病夭折,白居易悲痛欲绝,抚尸痛哭:“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身独存……悲来四肢缓,泣尽双目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他想挑选上等棺木厚葬爱女,可他为***数年,清正廉洁,并无积蓄;再加上当时为母亲守孝,俸禄已经停发,家中几乎无米下炊。不得已,他只好让妻子杨氏当了手上的玉镯,将爱女裹尸薄葬。


  过了4年,妻子杨氏生了***个孩子,结果又是个女儿。这个女儿的长相几乎和金銮一模一样,白居易仍然非常喜爱,亲昵地为女儿取名“罗儿”。当他看到罗儿健康地成长,更是喜上眉梢。他在《罗子》一诗中写道:“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直应头似雪,始得见***。”他不管自己仕途上如何失意,也不管自己心情怎样沉郁,每天望着罗儿天真可爱的神态,愈加心花怒放,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晚上又教字识文,空闲之余,携妻带女出外游玩。天真幼稚的罗儿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白居易总是有问必答,琴棋书画,都悉心指点。为了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深沉挚爱,他欣然命笔写诗道:“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学母***样,效吾咏诗声。”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白居易顶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压力,拒绝了朋友纳妾传后的游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对女儿的教育上。他希望女儿迅速成长,决心像东汉文学家蔡邕呕心沥血培养女儿文姬成材那样,把罗儿也造就成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当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将自己的诗稿,编订成集,因身边无子,唯恐失传,以诗相寄,倾诉“天谴两家无嗣子,欲将文字付谁人?”的苦恼。白居易阅后,对元稹的嗟叹写诗相慰:“各有文姬才稚齿,俱无通子继余尘。琴书何必求王粲,与女犹胜与外人。”由此可知,白居易是非常看重自己女儿的。


  罗儿20岁时嫁到一户姓谈的人家,婚后两年,生了一个女儿。白居易唯恐女儿和女婿因为生女儿情绪懊丧,便兴高采烈地为外孙女起了个名字叫“引珠”,并且在引珠满月时,亲赴谈家贺喜,并写了《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见《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七》)


一诗祝贺。诗的***一句说:“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他把自己一生挚爱女儿的甘苦,浓缩成富于哲理的诗句,以示后人。阿罗夫妇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夫妻恩爱,关爱女儿,被人们传为佳话。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