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济源王屋天河洛水
(一)济源王屋
济源历史悠久,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从***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王屋乃似***之屋名闻,“愚公移山”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济水之源
唐时,河南府下辖26个县,济源和王屋两县就在其中。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曾三次游览济源,并且留下数篇诗篇,如《济源上枉舒员外两篇因酬六韵》:
歇手不判案,举头仍见山。
虽来鞍马上,不离诗酒间。
济源三临泛,王屋一登攀。
犹嫌百里近,祗得十日闲。
明朝却归府,尘事如循环。
犹听瑶华曲,稍开风土颜。
河南府治所在洛阳,距离济源也就百十里地。白居易三次游济源,为济源写诗12首,这是作者对自己多次来济源县、王屋县游历的总结,而且是在济源写的。
上阙写自己来济源、王屋二县旅游的概况,我来济源三次了,都是泛舟济水和枋口,来王屋只一次,就是登山。
下阙写自己流连忘返的心情:来此游玩犹如听一曲仙境才有的瑶华曲,使我风尘的颜面绽开了笑容。
这首诗就是作者游览济源的记录,并没有在山水秀丽上着墨,而是侧重于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且在与繁忙公事的对比中展现出济源山水的魅力。
优***济源山水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诗中盛赞济源的好山水。诗中写道: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
孔山***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坊口。
虚明见深底,净绿无纤垢。仙棹浪悠扬,尘缨风抖擞。
岩寒松柏短,石古莓苔厚。锦坐缨高低,翠屏张左右。
虽无安石***,不乏文举酒。谈笑逐身来,管弦随事有。
时逢杖锡客,或值垂纶叟。相与澹忘归,自辰将及酉。
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后。
这是一通唐代《济源山水好》残碑,现珍藏与济渎庙碑廊之中,是佐证白居易游览济源的珍贵物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大和五年(831年)九月,白居易游览济源枋口。枋口的得名,要追溯到秦代。根据《济源县志》及新旧《唐书》的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人以方木垒堰,抬高水位,引河水入渠道,***于灌溉田地。因为渠首“枋木为门,以备泄洪”,因此,一些史料上也称之为“枋口堰”、枋口或秦渠。根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水利史上***个采***“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利***“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的实践。
“水流弯道”原理,就是水流在经过弯道时会产生离心力,上面的水流被甩到外侧,而下面的泥沙石块被旋到内侧。枋口堰就是在弯道水流***急处开一个口子,利***离心力的势能,把河水源源不断地通过隧洞输送到山的另一侧,而大量的泥沙石块不会卷进隧洞,堵塞暗渠。
枋口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可与都江堰媲美。枋口这个名称后来被五龙口替代,因为从两汉、三国、隋、唐***宋、元都曾扩建过枋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了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和兴利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所以才将枋口改称五龙口。
古枋口
星津桥,中曰天津桥,北曰大和六年(832年)十月,王屋山红叶漫山的季节,白居易来到王屋,诗人先是参观了灵都观、阳台宫,从阳台宫遥望了王屋山。白居易有《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成章,寄温谷周尊师、中书李相公》:
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
朝为灵都游,暮有阳台期。飘然世尘外,鸾鹤如可追。
忽念公程尽,复惭身力衰。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
尝闻此游者,隐客与损之。各抱贵仙骨,俱非泥垢姿。
二人相顾言,彼此称男儿。若不为松乔,即须作皋夔。
今果如其语,光彩双葳蕤。一人佩金印,一人翳玉芝。
我来高其事,咏叹偶成诗。为君题石上,欲使故山知。
诗的大意就是:十月的王屋山,霜降时节山青水秀。泉水在石间流淌,映出碧绿的颜色,生长在岩石间的树木的叶子已经变成了红色。早晨去灵都观游览,晚上还计划到阳台宫赏景。***下来恍如神仙般远离尘世,凤鸾和仙鹤像是一起随行。转眼***已经过去,才感觉到疲乏。再看天坛峰,远远挂在半天上,虽然非常想登上去,但是担心体力无法***。听说到此地游览的人,不是一些隐士,就是受到***臣排挤、昏君降职的人。他们都有崇高的精神风范,而不是污秽之人。同行的周尊师和李相公,二人边交谈边游览,彼此称呼为男儿。想当年,都曾信誓旦旦要成就一番事业,即使成不了像赤松子和王子乔那样的仙人,也要成为叱咤风云的蛟龙之辈。如今果如其然,他们二人都有了爵位,身佩金印,***服华丽,令世人羡慕。我通过这首诗来描述这件奇事。题在山石之上,让后来者知道我们的见闻。
诗中“松乔”是神话传说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的并称。刘向的《列仙传》记载,赤松子本是神农时人,为雨师,他服食水玉,把它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火烧烤,赤松子常常去昆仑山上,随风雨***上下,炎帝的小女儿曾跟随他,亦成仙飞升而去。王子乔,相传为周灵王太子,道号华盖君,相传他常和***浮丘驾鹤来住于王屋山。唐代杜甫的诗句“王乔下天坛,微月映浩鹤”说的就是这件事,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洞天之首,“愚公移山”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是***重点风景名胜区,于2006年申请为***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王屋山”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一谓“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是***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根据史籍记载,远古时代王屋山主峰原名琼林台,五千年前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高坛祭天,自此天坛之始也,故王屋山又称天坛山。王屋山的神奇与雄壮吸引各代皇***来这里祭天,这种***一直延续到明代朱棣皇帝把京城设在北京后,路途遥远不便来此祭典,就在北京仿此山峰建***坛,就是现在的天坛公园。正宗天坛还是济源市王屋山。北京的天坛只是仿照这里而创造,以助皇帝祭天时所***。
登上天坛峰顶极目远眺,太行山脉群峰错列,云烟笼罩,天坛阁被巍峨妖娆的峻峰托起,犹如人间仙境。
白居易写王屋的诗还有《天坛峰下赠杜录事》和《和杜录事题红叶》。《天坛峰下赠杜录事》诗:
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顶上将探小有洞,喉中须咽大还丹。
河车九转宜精炼,火候三年在好看。他日***成分一粒,与君先去扫天坛。
这首诗是即景抒情诗,“大还丹”“河车九转”等,都是道家炼丹专***术语,“大还丹”即丹***中的高品位金丹,“河车”是铅和***的合炼物,“九转”是丹***炼制的次数。诗的***一句“他日***成分一粒,与君先去扫天坛”带有明显的调侃味道,意思是说,天坛峰不好登攀,还是等炼好大还丹吃了后再去攀爬吧。
《和杜录事题红叶》把王屋山的红叶描绘到了***: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旦”,就是早晨;“霜叶”,经霜打了的树叶;“一时”,四季的一季,在这里指秋季。头两句的意思是: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因”,因为;“待”,等到。诗的中间两联写得***美: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翘膀,把秋天的红叶写得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在诗人眼中,秋色中的寒山也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动人。全诗的***两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告诉人们:能停下竹轿欣赏这秋天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录事两个人。
王屋山的动人秋色被白居易的***佳句描绘得***,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好一派迷人风光。
济源、王屋的美丽风光深深地打动了白居易,难怪他会发出“早晚重来游”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