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暮
1、原文:惨淡岁云暮,穷阴动经旬;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加之一杯酒,煦妪暖如春。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慙媿?放歌聊自陈!
2、 简介:这首诗写于大和七年(833年)冬,当时,白居易以头风病免河南尹后,
再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岁暮:年终,岁末。当年岁末之际,天气冷得出奇,白居易虽然自己温饱无忧,但想到同住在洛阳城的许多人正在饥寒交迫之中,由不得心里不安并发出同情的感慨。岁云暮:即岁暮。“云”为语气助词,有“是”、’到某种程度”、“呈某种现象”的语意。动:就是口语中的“动不动”。煦妪:以气相暖为煦;以体相暖为妪。煦妪就是以热气相温暖。士与庶:本诗指除了大的***僚地主(士大夫)外的人群,即“寒门”,包括下层佐吏和小地主等。比屋:挨家挨户,街坊邻居。甑:蒸饭***的瓦器。甑无尘:形容没吃没喝,生活穷困。
3、 赏析:大和七年岁末,“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洛阳城笼罩在冰天雪地之中,
身为太子宾客的白居易“夹帽”、“重裘”,浑身上下“煦妪暖如春”,但他的内心却很不是滋味,看到“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他能“不慙媿”吗?从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在周***县尉任上,听到贫妇人哭诉“家田输税尽”,感到自己“曾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到元和八年(813年)渭村丁母忧,在“竹柏皆冻死”的十二月,想到“布絮不遮身”的“无衣民”,“念彼身可愧,自问是何人!”再到大和七年(833年)六十挂零的“安得不慙媿?”几十年来,白居易不断地自责着自己:在“田家少闲月”的五月天他为“贫妇人”难过;寒冬***为“无衣民”和“饥贫”的洛城人难过,这种难过通过深深地自责表现了出来。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白居易不可能也没能力救百姓于水火,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员,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如此地与百姓心连心,实在是难能可贵。